农村的村长是贪污腐败领域政治风险最小的官农村村长贪钱方便,政治风险小。1,农村的群众一般不太懂或者那么快知道国家政策及法规。2,农村的中壮年群众忙于外出打工赚钱,无暇顾及村里的情况。3,本位心理,感觉反正不是我一个人,就高高挂起,不闻不问。4,村里的账目不公开,就是上面要公开的,也往往以各种理由搪塞。5,不怕被查账,就是被查出了些问题,就说是“招待费”反正村民也不会去问上面领导来吃过几次饭。6,村里有一帮“吃货”或利益共同体,在关键时候就会以“群众”的身份来为相关人员解围,或阻扰。以前,村里的公款不是很多,村长贪污的表现还不是很猖狂,近几年,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农村的集体资产逐年增加。农村村长的油水越来越多,而胃口也越来越大。比如农村未分配的集体耕地和房产,就成立村长的小金库。这些农田租给其他个人一租就是几十年,而且价格不公开。更有甚者还改变了耕地的用途。我们村就是这样,集体的27亩农田租给他人20—30年,用了6年后遇到地方政府要建高速公路要占用农田,要收回土地。租地人向村里提出了98000元的索赔,让村民承担。最后,村民给算了一笔账,此人不但白用了6年的土地,还尽赚了钱。这一切都是村长所为,村民一概不知。更有甚者还改变了给耕地的用途,隔壁村的集体农田租给他人建成了“公墓”。农村的集体房产也是一样,租给他人成了养鸭场。这可能只是其中的沧海一栗。问了其他的几个村,得到的信息是“天下乌鸦一般黑”。难道村长都这样不给力吗。那生产大队的队长那。。我觉得政府应该查一查,乡村的群众是最底层的农民。国家要是帮“三农”就应该帮农民组织和安排好干部。不要让害群之马歪曲了党的执政方针和方向。第二篇:买官卖官是一种最卑劣无耻的腐败中国的文字是神奇的,“跑”字左边是足,右边是包,合成一个“跑”字,不然,就不成为“跑”。所谓跑官场,说白了就是去求有权力第1页共11页封官的上级官员要官。但,既然你是去求人,总不能空手上门吧。于是,官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使用。”买官卖官现象古已有之。古代卖官有政府公开卖官和私人卖官两种。封建社会时代称之为卖官鬻爵。政府最早卖官的始作蛹者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据《史记》记载:秦始皇4年规定,“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开了政府公开卖官鬻爵的先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政府卖官的名目很多,西汉称“以赀为郎”,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分别称“入粟助边”、“进纳”、“捐纳”、“捐官”。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卖官既有明码标价,也有黑市交易。明代“自宪宗始,生员纳米百石以上入国子监。军民纳二百五十石,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正七品止。”这是公开的明码标价卖官。而黑市交易实际就是私人卖官。其卖官的价格则因官位不同而价格各异。明代权臣严嵩是个卖官的典型:“其卖官,官无大小,皆有定价。”古代卖官凡属制度性卖官,所得的钱列为国家财政收入。私人卖官当然是私人获利。当今买官卖官,实际上也是钱权交易。权大者卖大官,权小者卖小官。不少地方党委、政府提拔干部,名义上是“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其实是个人说了算。当今的卖官鬻爵现象之严重,可谓触目惊心。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中,原XX市委书记马德被检察机关指控在10年间共收受17人的贿赂603万余元,共有265名官员涉案。原XX县区委书记戚火贵,可谓是把卖官经验发挥到极致的典型,他不仅卖官,还要让你买了官后,逢年过节要拿钱来“保官”,否则在工作中时常找你的“毛病”,甚至“不换脑筋就换人”。有一些要卖的官位由于权力大,竟买的人多,买官者争相抬价,卖官者待价而沽,就像拍卖行拍卖东西一样,谁出的价钱高,就把乌纱帽批给谁。同样职务的官在发达经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官位价格差别很大。如,某贫困县在换届选举时有一名乡镇副书记想“转正”,给县委书记送3万元,结果如愿以偿当上第一把手。如果是经济发达地区卖官,就没那么便宜第2页共11页了。当权者卖官所得的钱全部落入个人腰包。他们把钱或存入外国银行,或用于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