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集中反映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涵盖了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分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在农村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这项工作,与历次新农村建设相比,却有着全新的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背景条件新,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已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内容更丰富,将着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推进力度大,将采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等全方位、综合性的措施;目标要求高,既着眼解决“三农”问题,又跳出“三农”看全局,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开创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农村经营新机制、构建公共服务新体系、建设村镇新面貌、塑造文明新第1页共7页风尚、健全民主管理新制度为主要任务,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来制定完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稳定增产、农民生活宽裕。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改变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群体;改变分散的经营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培植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继续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的方针,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粮、油、茶、棉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档次;继续大力发展畜禽、林果、花卉、药材、蔬菜等新兴特色产业,开发高新特优产品和安全、保健、绿色食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引进、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设科技研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继续推广和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原料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紧紧围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县域经济三大目标,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四个重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水平。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的支撑点。小城镇是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载体,必须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把小城镇建设成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XX县区乡财政体制等改革任务,着力建立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