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核心作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农村是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一些深层次的新问题、新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这些问题能否正确处理好,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农村社会新局面,我们基层党组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找准构建和谐新农村着力点。一、搭建党员发挥作用平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发活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缺乏和农村老年党员多,双带能力不强,信息不灵,致富门路少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民致富的“瓶颈”。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通过支部“搭台”,党员“唱戏”方式,着力从两方面入手激发党员体现先进性的活力。一方面继续深入推进“三培两带”工程。首先积极整合各方面培训资源,对已经初具产业化的农村建立科技培训基地,依托基地对农村党员进行“菜单式”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同时,加大“三培”力度,县、乡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每人每年分别培养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达到“双带”标准、每名村党支部书记每年培养一名“双带”党员致富能手,把培养农村种、养、加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致富能手入党作为党员发展的重点,充实村后备人才队伍。近年来,全县有300多名致富能手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全县党员致富能手达673人,占党员总数的56%。另一方面积极创建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为了破解村民在农业生产中“单打独斗”和规模小、效益低的难题,各村积极推广“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对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由党员致富能手牵头创办党群经济联合体;尚处起步阶段的农业产业,由党组织领办联合体,村支部书记做产业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壮大产业。在条件成熟的联合体设立党小组,使党组织成为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党员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全第1页共4页县农村“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已发展到50余个,覆盖了全县52.9%的行政村,参加党员达2300余人,带动了近6000多农户,近3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参加联合体的农民人均比原来年增收210元,比当地村民普遍人均增收300余元。二、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凝聚人心文明进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着眼,以先进的文化培养、塑造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作为基层党组织,就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努力做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榜样。一是积极整合硬、软件资源,以文化熏陶匡正社会风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完善的含有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等在内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并积极利用县党员电化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电教播放点,开设“空中影堂”、“点播课堂”,成立放映队、文艺队,夯实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基础。圳口乡麻坑村每到农闲时间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织群众自娱自乐。二是弘扬创业文化,建设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开展创业文化的宣传,成立由农村致富能手组成的“创业文化宣讲团”深入农村宣讲,大力弘扬“凝心才聚力、创新才有路、爱拼才会赢”的宜黄创业文化,营造“党员带头创业、农民自主创业、能人返乡创业”的全民创业氛围。为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我们定期组织文化进门、法制入户、科学普及、政策宣传等活动,把“科技直通车”开到乡村田头,把“智力超市”摆到农户家门口。与此同时,县、乡(镇)两级还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型农民”、“技能型青工”等评比活动,让广大群众学会致富的“十八般武艺”,拿到自主创业的“绿卡”;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优秀共产党员户、文明村、平安组等一系列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和谐文化深入人心。三、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在统筹协调利益中维护稳定当前新农村建设各类矛盾显现,各项群众工作面临诸多错综复杂的情况,正确处理好这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