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的缺陷与供给一、XX县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禀赋缺陷(一)农村金融资源占有率低。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人口对金融资源的占有率较低。截止20XX年末,XX县区共有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5万人;银行业经营机构只有工行、农行、建行、邮政储蓄银行、甘肃银行和农村信用社6家,营业网点43个,从业人员427人,其中:乡镇营业网点24个、从业人员270人;按农业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仅为0.58个。农村金融资源与近年来农村凸显的活力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显得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二)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较低。20XX年末,XX县区企业数量1261户、农户数10.87万户,农户和农村经济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比例仍然偏小,平均每万人拥有的pos机、atm机、转账电话分别仅有7台、1.2台、6部。在信贷服务上表现也较为明显,尽管近年来银行机构新推行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草蓄设施蔬菜贷款”等惠民贷款,但对农村区域的信贷投入覆盖率较低,XX县区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88%的农业大县,农户贷款仅占总贷款的50%,农户人均贷款额较全县人均贷款额的比重低30%。(三)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仍较突出。截止20XX年末,XX县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2.37亿元、37.06亿元,存贷比59.42%。剔除存款准备金、流转头寸、cpi等因素,县域资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资金仍存在外流现象,主要是当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将资金投向效益较好的XX县区企业或居民,逐步退出农村市场,20XX年,XX县区农业银行主要在农村地区发放了1.8亿元“双联”惠农贷款,其余在县域吸收的存款主要投向XX县区企业和居民;另外,邮政储蓄银行利用邮政局在农村的网点开展代理业务,吸收了一定量的农村资金,截止20XX年末,其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48亿元、1.78第1页共5页亿元,存贷差达2.7亿元,部分资金上存,也加剧了资金外流。(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对金融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XX县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还局限于存贷款业务,农村经济交易也大多以现金结算为主,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新兴的网上银行、中间业务、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较少涉及,如XX县区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数量约15万张,平均2.8个人才拥有1张银行卡,而XX县区平均0.7人就拥有1张银行卡。在农村保险服务方面表现尤其突出,虽然近年来保险业务增长较快,但农村领域保险市场一直发展滞缓,20XX年,XX县区农村地区保险业保费收入和支出分别占全县保险业比重的27%和15%,保费收入不到农业生产总值的2%。二、农村金融发展禀赋缺陷的原因探析综上看来,XX县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众多缺陷,处于弱势发展状况,究其原因,除了“三农”先天弱质性、农村金融制度设计、金融价值取向等因素外,还存在一个共性的根源性因素,那就是农村金融具有一定的“准公共性”,而这种“准公共性”一直以来未有效得到公共财政政策相应的补贴或弥补,从而导致了其弱势状况的形成。(一)“准公共性”的分析。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将所有物品进行分类:一类是私人物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争性;第二类是纯公共产品,既具有非排他性也具有非竞争性;第三类是准公共产品,包括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消费上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排他的公共资源类产品、以及具有较大正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不少产品和服务由于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都可认为是准公共产品或服务,承认这一“准公共性”,有利于深入解释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三)农村经济具有“准公共性”。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看,农村经济和农产品体现了上述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可称之为准公共产品,这可以从其三个特性来论证:(1)外部性。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第2页共5页件,所以农产品及农业生产就带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即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