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递增关联综述一、计量模型设定(一)模型和指标设计假设XX省农民收入状况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满足如下生产函数关系式:(1)其中,y代表XX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1)式求全微分得:(2)对于XX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本文选取如下三个指标:农村金融发展规模(sc),农村金融发展结构(st)以及农村金融发展效率(ef)。其中,sc=XX省(农村存款余额+农村贷款余额)/XX省农村gdp;st=XX省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农村贷款余额;ef=XX省农村存款余额/XX省农村贷款余额,故XX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可表示如下:(3)将式子(3)两边取全微分后带入式(2),则有如下关系式:(4)在(4)式中,分别用表示XX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的边际收入,可得出本研究的基本计量模型,如下:(5)其中,为常数项,为随机误差项。由(5)式可知,XX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变动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由于增量只是前后期的差值,所以y的水平量与sc、st、ef的水平量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由于相关变量影响存在滞后性,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XX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设为时间序列向量,其中,,则p阶var模型为:(6)其中,为常数向量,为系数矩阵。(二)数据说明本文对XX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涉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两个方面的变量和数据资料。(基于数据范围前后一致性的考虑,本文所涉及的数据(1978—2008年)都不包含XX市的数据。)用XX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2008年)的数据衡量农民收入(用y表示)。在XX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中涉及到的农村gdp由XX省农业总产值与XX省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1978—2008年)代替;农村存款余额则是XX省农业存款与农户储蓄存款之和(1978—2008年);农村贷款余额为XX省乡镇企业贷款与农业贷款之和第1页共2页(1978—2008年)。所有数据均来自相关年鉴和公开出版物。二、实证分析(一)adf单位根检验本文运用eviews5.0经济计量软件,首先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变量的平稳性。经检验,lny、sc、st、ef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为i(1)变量,各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存在的可能。基于此,本文进行协整检验以确认lny、sc、st、ef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协整检验本文运用johansen检验来判断变量lny、sc、st、ef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则写出协整方程并对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说明。eviews5.0计量软件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由表1可知,变量lny、sc、st、e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其中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如下:(协整方程中圆括号中的数字代表方程中估计系数的标准差,方括号中的数字表示t-统计量)。(7)经检验该协整方程的残差项平稳,这表明1978-2008年间,lny、sc、st、ef四个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XX省农村金融的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XX省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对XX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起正向促进作用。这标志着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越丰富越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地区乡镇企越发展农村居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越多。而XX省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则标志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支持不足。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