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分析与旅游开发思考开展乡村旅游是我国促进农村经济、就地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消除贫困、提高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也可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还能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但究竟促进农民增收多少、解决多少农民就业以及乡村旅游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程度至今没人确切指出,使社会各界无法准确判断乡村旅游的价值。本文选择XX省的三个乡村旅游样本点,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试图明确这一问题,以期通过定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乡村旅游的作用。一、样本的选择本文的样本选择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乡村旅游点,分别代表景区边缘、特色产业和民俗文化三种类型,它们经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经营主体是村集体的旅游公司或农民组成的乡村旅游协会;旅游活动以观光型为主,另有少量住宿和体验内容,是XX省786个乡村旅游点的代表。根据统计学的抽样规定,分析不同类型的典型样本,可以寻求到普遍规律。其样本背景如下。XX县区余村地处天荒坪镇西面,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305户农户1028人,外来民工360人。全村依托荷花山旅游景区,有农家乐22家,食品、竹器小企业43家。2002年之前未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出售各种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后政府鼓励农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尤其是农家乐的经营。2006年全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68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503元。近年来,余村农家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村风貌、享农家休闲、购乡土产品”为目标,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竹乡旅游的一个闪光点。XX县区腾头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传统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承包粮田、发展多种经营。路边栽桔,环村河两岸种葡萄,河中养殖鱼虾、牛蛙,村后沙丘渗土建盆景园,荒坡发展竹、笋两用山,为旅游奠定基础。农民收入依靠种粮和小工厂。1998年发展乡村旅游后,滕头村建成第1页共7页高科技生态观光园区,每年吸引着近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以生态体验为主题的农家乐经营收入也成为总收入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努力,2007年滕头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0.21亿元,较2004年翻了一番,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生态与经济实现了“共赢”,在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上,腾头村荣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XX县区诸葛八卦村现居有诸葛亮后裔近4000人,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诸葛村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早年的诸葛村民以种地为业,自给自足,少数沿袭传统行医为生。1995年,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发展旅游业,成立了“诸葛旅游公司”,在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投入4000多万元。经过几年滚动式发展,2006年旅游门票收入超过860万元。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村民参与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商业收入已超过门票收入。二、样本区农村经济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最显而易见的指标是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是指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反映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通过三个样本地政府公布的财务报表,搜集了其他相关数据,绘制图-1及表一l。由图一l可知,XX省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1993-2007年这三个乡村旅游点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00年以来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也达到较高水平。从绝对数看,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腾头村,从人均4100元/年增长到人均2万元/年,其次为八卦村和余村;从相对数来看,三个点平均增长率为12.17%,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诸葛八卦村达到16.23%,滕头村为12.19%,余村为8.11%。以上结果与三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尤其是结合村庄整治的旅游投入有着密切关系。诸葛村自1995年便开始加大对旅游的投入,经过三年的投资,使得第2页共7页1998年、1999年的人均收入增幅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