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是进入世纪年代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亿,占总人口的%,农村劳动力近亿,其中进入乡镇企业的约亿,进城打工约亿,农业劳动力约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约在亿~亿。①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载《管理世界》××年第期。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长快,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万,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第二,加入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第1页共7页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三,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年以来,随着乡镇企业有机构成和吸纳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趋于减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⒎年甚至出现%~%的负增长,两年间共减少从业人员万人。九五期间,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总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万人,致使本来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严重。第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小学程度占%,初中程度占%;而高中和中专程度仅占%,大专及以上程度占%;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这样素质低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②范小玉、且淑芬:《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与特征》,国家统计局网站××年月日。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和制约因素世纪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来自外部的障碍主要有:其一,制度障碍。即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大力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动作,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是,在改革城乡分割制度方面仍然没有迈开实质性步伐,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障碍,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步、稳定和温和地转移。其二,环境障碍。受区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例如江苏的苏南、苏北由于自第2页共7页然条件的差异等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少,劳动力主要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剩余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