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目录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三、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第七讲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五、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六、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七、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八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二、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九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三、“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第十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五、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六、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七、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附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明确规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为了追求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所实现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一、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又规定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其他活动的界限。由于目前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造成了资源的迅速耗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失衡,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发展欲求的无限性与环境支持系统的承受能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和加剧无疑将严重威胁人类的持续发展。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尖锐矛盾,消除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危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协调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为此,就需要观念的转变、制度的重新安排和实践方式的调适。首先,转变发展观念。第一,要实现由机械的环境观向系统的生态环境观的转变。环境并非由一些要素简单叠加而成,而是由地质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既受环境整体的制约,同时它的变化特别是发生的奇变,将对于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当然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但我们不能用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亦不能把自然作为一个机械体去加以宰割和利用。实际上,人、社会与自然界,人类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已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科学、全面和综合地认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并且在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