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田水利设施保护及运行分析1XX县区张家塬镇水利设施现状张家镇位于XX县区城北部6km丘陵台塬区,该镇辖17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0934,耕地62307亩。全镇现有水利工程55处,其中有郝家坡水库、桐花庄水库、柳家塬水库、宝丰水库四座,设计蓄水总量540万m3,可用地下水储量1200m3。建成灌区3个,干、支、斗及田间渠道超过160km,输水暗管50km。有效灌溉面积22300亩,其中郝柳灌区13730亩,桐花庄灌区8100亩,冯坊河灌区470亩。建成灌溉抽水站1座,机电井26眼,张家塬供水站1座,日供水1500m3。近年来通过支农、强农、助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该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础条件极大改善,病险水库全部实施了除险加固,供水站工程管线连接千家万户,家家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遍及田间地头,彰显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丰产丰收的新景观。2该镇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及使用现状目前该镇工程建设实行“四制”,国家批准实施的项目工程均实行建设单位行政首长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工程监理制和工程完工验收交接制,确保项目规范有序高标准建成。实行工程管理分级制,按国家标准,地域水利管理制度,小一型水库由县级水利部门主管,镇级供水站由编委批准,县级业务部门成立管理站管理;万亩灌区由镇级管理,田间渠道、机井工程及农村人畜饮水站由村级落实管理,上级业务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工程使用申请制,组户管理的工程设施,由用水户向管理人申请,用水户和管理人达成协议后方可使用。在目前产业量大面广、用水需求量大、单家独户难于组织的情况下,由镇政府发动倡导,指导村民委员会疏通渠道,协调管理单位适时适量放水,由沿途村组发动群众,自主灌溉。3水利工程管护与使用时存在问题该镇现阶段水资源存量1879.144万m3,人均占有量899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1.6m3,分别占全县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的61.5%和70.8%,水资源占有量极度贫乏。经调查第1页共4页演算,若遇干旱,水资源储备能力不足,供水保证率不高,保证性得不到保证,将出现设施无法供水的被动局面。由于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沿袭自然传统灌溉方式,对水利增产作用重视不够,加之劳务性经济的发展,农闲时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妇女和年长者,较难完成浇水的重体力劳动。农田地形条件不足,地面坡度不均,未形成种地打畦的节水灌溉模式,多数田块完不成灌溉。受利益的驱动,浇水费事费时,有些抽灌区还要花费电费,比不上打工的效益直观和明显,群众宁可放弃灌水。水利工程存水能力不足,干旱缺水时间想浇水已无水可引。由此松懈了对水的依赖性,没有养成水利促农的强烈愿望。目前在该镇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由于多部门实施,协调性不够,建设标准及高程系统不统一。如农业综合开发中的田林路渠配套项目,废弃了原水利部门修建的引水口,没有同原渠系连网,各自为阵,实施标准不到位,存在重复建设或浪费财力的现象。水利设施利用率不高,管理松懈,致使长期老化失修。一旦设施不能使用,将成为摆设,无人问津,导致失修老化。4镇级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与管护的几点建议4.1理清镇级水利工程管护思路20XX年中央1号文件将水利工程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吹响了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抓手推动高效农业的战斗号角,也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在镇级水利工程建设上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工程性措施,大量利用过境水发展低成本灌溉农业,改革耕作方式,培育、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发展雨养农业,利用水文地质资料和现有耕地状况合理布局井位,科学利用地下水发展水浇农业,为镇级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赋予新的思想内涵。4.2建立镇级水利工程档案,提供技术支持在全镇范围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建立档案数据系统。广泛吸纳群众和基层干部意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依托原有水利设施,充分考虑现有种植结构、水利条件、后续管护等问题,结合村民建设、路网布局等,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分区规划,避第2页共4页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改革后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经营者做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