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ingtheresearchmethodofliterature,meansofobservation,behavioralapproach,conceptualanalysisandthepatternofinformation-seekingoflocalandoverseaswereanalyzedandcompared,Basicpatternstrategiesoftechnologyinformation-seeking河南省2007年招生考试科研课题结项书课题编号_______0730107____________课题名称_____高考模式变化初探课题负责人_____贺钢军_____________所在单位_____济源市招生办公室_____河南省招生办公室2007年11月22日课题编号0730107课题名称高考模式变化初探课题组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贺钢军男39中教高级济源市招生办0391-6613078李延勋男40中教一级济源市招生办0391-6628136张征群男32中教二级济源市招生办0391-6628136齐建锋男25中教二级济源市招生办0391-6613078课题组负责人签字年月日课题组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盖章负责人:年月日省招办意见盖章负责人:高考模式变化初探三十年高考历史回顾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经30年了,在成千上万高考经历者的心中,都留下刻骨铭心影响,它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十年文革,让中国和当时的年轻人失去了不少机会。在最应该读书的年龄,他们却四处串联、上山下乡,但是很多人依然没有忘记学习,当时可供看的书太少,学习的氛围远远不够。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在邓小平的拍板下得以恢复,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当年的12月11日至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分别走进大学课堂,这是高考历史上的特例。经历了动荡和坎坷,深知国情的青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一批人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看书,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用功。而学生之间的年龄和阅历也相差很多,这无疑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思想解放时期,文革刚刚结束,国家开始走向复苏和正规,何去何从,怎样发展,怎样看待过去的十年,这些都是大学生们思考的问题,他们想找到答案,同时也发表自己的主张。上世纪80年代,是知识开始渐渐流行的时代,又是一个被人誉为“文化复兴”的时代。知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既新奇又时尚同时又是内涵和深度象征的名词,各色各样的书籍开始在书店的书架上出现,知识的流行也引起了人们对高考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高考已经正常进行,成了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有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的权利,没考好的,进不了大学的象牙塔,那将是另外一种出路。在上世纪80年代学子心中,高考是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考试,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千万考生和家长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升学名额,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来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毫不过分。上世纪的90年代初,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所以,很多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根独木桥。有的考生不惜多年复读参加残酷的高考。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3+2”高考模式的开始,使得很多高中的备考方案随着改变。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当时的大学生已经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可能由于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社会上各种类型的职位都增加了需求,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学科文理兼收,所以学生对文科、理科的选择偏向也更多地投向于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反而少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理。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此举大大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益面,但也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文凭是否贬值”的激烈争论。2000年后的高考,其参与者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