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摘要:转型发展背景下加强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民办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较弱、高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不够鲜明等。因此,在转型背景的浪潮中,民办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融合区域发展等。关键词:转型发展;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区域发展20XX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1]至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就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任务。民办高校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探寻转型背景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以便拓宽、拓深民办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促使其在服务过程中实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一、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不可或缺的职能和使命。我国民办高校经过近40年的发展,经历了复兴起步、规模壮大的外延式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此阶段正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行分类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场全方位、系统性转型的变革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民办高校要努力把握时机,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功能,更要注重其发展过程和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理念、价值等文化特征,加强和提升高校文化建设。因为“高校文化是大学维持自身核第1页共8页心价值体系及建立鲜明特色的基础,也是不同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2]因此,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民办高校持久深远发展的必然思路,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觉使命和必然选择。(一)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3]至此,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为何要如此重视文化自信。因为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基于民族、国家如此重要,同样地,文化基于一所高校也非常重要,它是一个高校的精神名片,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4]可见,办大学就是办文化,高校文化是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立足和参与竞争的核心实力,没有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影响力的大学是很难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对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力量不强、综合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而言,近40年大浪淘沙的考验仅是立校之基,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民办高校能持续发展的强校之本。民办高校想要在当前转型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必然要求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注重凝练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特有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彰显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民办高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态势和新特点。第2页共8页与此相适应,特色鲜明的的区域经济也在进行发展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