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XX县区“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XX县区“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2011-2015)时期是我市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崛起为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以XX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我市以XX县区“十二五”总体规划为依据,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把握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十一五”(2006-2010)是我市人民群众收入提高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民生状况显著改善,特别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巨大进展的五年。五年里,国家和省市的积极就业政策得到落实,城乡统筹就业全面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初显成效;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保险基金运作平稳,结余稳步增长;在企业改制力度加大、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得到高度重视-1-和加强,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继续被列入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共实现新增就业3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1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3.6万人。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3.0%左右的较低水平。就业结构进一步第1页共18页改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8.3:31.8:40.0,与“十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12.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14.3和2.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到64.14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44.06万人。创业成为就业新增长极,扶持城乡群众创业7.6万人,其中农民创业3.9万人,劳动部门发放创业小额贴息贷款1.6亿元,惠及0.86万人。城乡就业更加统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5万人,转移就业总量达到161.8万人,农民务工性收入年递增9%以上。(二)职业培训快速发展,劳动者素质发生积极变化。进一-2-步健全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职业培训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全市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9万人,创业培训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5.4万人。加快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到“十一五”末,全市技术工人总量达到25.5万人,比“十五”末增长了36%,其中,高技能人才占到2.7万人,比“十五”末增长170%。技工教育成效显著,全市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达0.95万人,应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97%以上,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建成省级重点技师学院1所,省技师学院1所,省级重点技校3所。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为开辟、挖掘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渠道。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扩大了职业技能鉴定覆盖范围,鉴定人数达到了18.7万人,有16.6万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覆盖范围扩大到城乡各类用人单位,参保对象覆盖到了全体劳动者。实施“万人助保”工程,全国首创“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社保经办”的助保新模式,破解了困难群众接续养老保险难题。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结算方式“差改全”取得重大进展。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基第2页共18页-3-金筹集方式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进一步巩固。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从零起步,迅速发展,参保率达到95%以上,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农民工被纳入城镇社保体系。生育保险政策积极调整,个人生育医疗费用基本实现零负担。通过加大专项审计、稽核和监察力度,严格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建立了行政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确保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