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发展调研报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强县富民。目前,“强县”往往依靠招商引资而来的一些大投资大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税收,而“富民”却要实实在在地依靠有草根经济之称的本土民营企业。那么我县原生本土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又如何。一、发展本土民营企业的优势“十五”期间,是XX县区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五年。如果只是说经济总量上去了,但人均受益面却有限,这样的经济发展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我们可喜地看到,我县原生民营企业在这五年中也得到快速发展,遍及了社会的各行各业。综合来看,发展本土民营经济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和优势:起点低,风险小。以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的本土民营经济起点低,风险小,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完成自行资本积累后,必然出现一部分经营状况良好的经济体转为企业化经营。从为别人打工到自己当了老板,发展本土民营企业无疑是“富民”的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法。自发性强。原生本土民营企业并不是由政府有意引导产生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因而一开始就围着市场转。目前,根据地域特色,我县已出现围绕硅资源深加工和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忠诚度高。外向经济的持续发展、比重增加确实是优势条件,但如果过分依赖,就会形成产业发展失衡和经济瓶颈。优惠政策一旦发生变化,部分招商引资企业出现撤资,转地再战的现象。而本土民营企业扎根当地,忠诚度高,是提高当地的产业竞争力的主力军。社会责任感强。本土经济的归属感容易培养企业社会责任,当企业出现了不当行为时,政府和社会容易对企业的这些行为施加压力。相对比来看,外向型经济基本来自政府招商,政府对外资的“投资环境”有所承诺,在规范了投资环境的同时,对企业的管理力度和约束力会降低。二、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1页共7页经过多年努力,我县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已渐渐走上有序发展轨道。**年,我县民营经济完成现价产值121.3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16.1亿元,实现利税7.5亿元。其中,全县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465户、私营企业528户,新增注册资本金5.88亿元,出口创汇达3.8亿元。我县民营企业发展主要呈以下特点:1、规模企业的拉动力加大。**年,我县现价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1.1%,24.1%及42%。其中,规模企业的贡献额分别达到43%,43.1%及64.4%,高出平均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2、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在全县114家规模企业中,硅资源深加工企业有44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29家。销售收入分别占规模经济总量的25.1%和52.5%。此外,今年上半年,在我县工业经济新上投入过千万元的126个项目中,硅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四大优势产业领域有94个,占全县总数85%以上。太平洋高纯石英砂、300万头生猪屠宰场及深加工等项目的推进,产业规模扩张势头加快。3、工业集聚区有序发展。本着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我县工业聚集区的集聚功能、载体效应日见显著。县开发区和浦南、牛山等8个乡镇都形成了有产业特色的工业集聚区。截止**年,已开发面积2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4.4亿元,入园企业达575家。区内规模企业有88家,占全县规模企业数的77%。4、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十五”期间,我县民营企业中累计产生了国家级星火外向型企业1家,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1家,省星火龙头企业3家,获批省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双密型”企业1家,省信息化示范企业3家,省重点民营企业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截止目前,我县已有5家企业有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第2页共7页技术中心2个,近两年完成国家、省、市科研项目70多项,拥有专利23项。5、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为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我县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XX县区2006年鼓励投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民创业观念深入人心,创业群体由过去的被动创业转变为如今积极主动的投入创业大潮。三、我县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策不公打压本土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性。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