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交流材料**年是“**”的开局之年,夯基之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要求,强化创新突破,狠抓关键措施,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全市民营经济持续速健康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68.44亿元,增长19.2%,占全市gdp比重的50.9%,较上年底提高2个百分点,首次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实现税收27.6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2.5%,同样成为全市税收总量的半壁江山;吸纳就业人员40.6万人,同比增长53.9%。;全年新增私营企业5098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万户,新增注册资本90.2亿元,新吸纳就业人员12.3万人。分别增长62.1%、37.8%、99.9%和101.1%。到上年底,全市私营个体企业总数达到10.32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到262.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和71.9%,两项指标增幅均列全省第一,为历史最好发展水平。在引导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去年市民营经济局重点抓了“五个推进”。一、推进发展环境优化。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强化了“三个机制”:一是良好的政策支持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制订出台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微小企业成长计划等5个政策文件,会同市法制办开展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文件清理工作,共清理规章、规范性文件691件,对其中的22件进行了修改或废止。帮助企业向上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177万元,连同过去两年,累计为我市民营企业争取扶持资金接近3000万元,总量超过苏北平均水平。二是畅通的协调机制。去年,市政府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年民营经济工作再动员、再部署,民营经济工作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多次牵头或参与组织各类民营企业座谈会、交流会和分析会,邀请有关部门参加,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三是浓厚的舆论支持机制。通过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组织实施了《XX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系列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坚持每年评选一批民营企业优秀纳税大户、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第1页共6页秀民营企业,大张旗鼓的给予宣传报道,积极营造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融资难问题是影响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促进担保体系建设。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出台了《推进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市区担保机构考评办法》等两个文件,设立了市级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担保机构考评和信用评级工作,促进担保机构规范化运作。去年全市担保机构新增25家,累计达到53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3亿元,全年担保笔数近1000笔,担保总额近10个亿,同比增长45%。二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进国家开发银行XX省分行与各县联合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去年我市四个县共51个项目已获得开发银行贷款8600万元。向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推介了68个项目作为,落实金额3.2亿元。三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服务。会同市人民银行、市工商联制发了《**市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试点意见》,在苏北五市率先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得到了省中小企业局、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肯定和支持。三、推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企业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增强产业支撑力,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产业集群。制发了《关于开展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评选活动的意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引导企业、产业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目前,全市已经形成石英、机械、食品、海产品、木材、医药等1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启动了微小企业成长计划。制订并由市政府转发了《关于推进微小企业成长的实施意见》,建立了212家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库。去年全市共有106家由微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三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根据我市特色资源优势,建立了XX县区益农农机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XX县区海德益海产品技术研究服务有限公司两家技术机构,并均被列入**年省督导重点建设项目。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组织我市中小企业申报专利新产品,我市共有七个产品入围。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企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