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银行自饮钱荒苦酒紧张的市场局面已经得到缓和,但导致半年一次的流动性紧张局面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消除。尽管央行在关键时刻出手纾解了市场压力,但真正的原因还得从市场本身寻找。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能否在利率上行、流动性趋紧的环境中,灵活地调整其资产负债表、做好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这也反过来说明造成市场流动性紧张的重要成因:近年来,监管层不断地自上而下推动的金融创新和管制放松,遭遇了市场自下而上地应对资金供求关系变化的矛盾。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对于其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投资策略的选择,则成为加剧资金供求结构失衡的推手。可以预计的是,商业银行若不能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能力,那么2014年这种紧张局面或仍难避免。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疯涨”随着资金成本价格持续高企,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断攀升,不少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越7%,接近或超过6月末“钱荒”时的水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发现,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金融产品创新、金融脱媒等推动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日益上升,进而要求银行资产端的回报率上升,而这一趋势下商业银行必将提升投资的风险偏好,进而出现加大杠杆、扩大同业业务等从事较高风险偏好业务的现象。商业银行这种“疯狂”似乎仍在延续。近期,随着资金成本价格持续高企,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不断攀升,不少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越7%,接近或超过6月末“钱荒”时的水平。兴业银行近期发行一款名为“万利宝2013年第五期第28款(圣诞秒杀版2)非保本理财产品”,期限仅96天,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6%。招商银行发行的鼎鼎成金135号理财产品,期限7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却高达6.80%。有股份行人士透露,现在发行的一些理财产品投向主要包括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非标资产,还有债券、银行存款和资金拆借和逆回购等。而据普益财富统计,上周共发行705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期限1个月至3个月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5.57%、3个月至6个月为5.67%,收益率比前一周分别继续增加16、14个基点,比11月平均水平增长51、46个基点。与此同时,银行也在为明年年初发放贷款“积极储备项目”。记者从一些银行客户经理处了解到的信息显示,进入12月份以来,银行信贷“似乎明显松动了许多”。以记者所咨询的消费贷款为例,来自股份行、城商行等上海分行的几位客户经理均表示,最近能够申请及发放,具体额度要根据所提供资料来判断,预计授信额度会在20-30万不等,但“发放时间可能要等到元旦之后”。事实上,这并不能理解为银行信贷资金不紧张。通常来讲,银行会提前储备第二年的信贷客户资源,而在元旦之后发放的贷款所占用额度为第二年银行信贷额度。此外,银行内通常流向“早放贷、早收益”的方式,上半年往往是信贷发放额最多的时点。有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11月-12月已发放贷款利率没有明显上浮,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对利率走高并不是很敏感。数据也显示,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均强于市场预期,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已达8.4万亿。“这有两种可能,要么政府仍想要保证信贷供给以支持经济增长,要么没有控制住信贷、尤其是表外信贷增长,即便10月份以来人民银行已小幅收紧流动性。”有分析人士称。严重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严重”,被认为不仅是今年6月“钱荒”的幕后推手,也是近期影响市场资金供求及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记者采访多位中外资行人士发现,“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严重”,被认为不仅是今年6月“钱荒”的幕后推手,也是近期影响市场资金供求及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金融脱媒加速、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增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等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一直存在严重浪费。”一位银行业内资深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一方面,一些行业企业虽然不缺资金,但由于被银行认为“资质”好,而出现长期享有银行大量、且廉价信贷资金的情况。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一些行业企业“坏账”、或帮助偿还到期利率等,银行被迫追加信贷资金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而在此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