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新课程、接受新理念哈市呼兰区利民二中—王立霞-----2010继任今年我参加了县进修学校老师讲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和孙老师讲的“新课程评价”的学习讲座,感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一、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它因素往往被淡化。这种教学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程功能的这种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验教学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个关键环节是构建全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按照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而且没有综合课程的科目。新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为20%—22%,将数学所占比重由原来的16%降为13%—15%,并对其他传统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了极大空间。3、体现课程内容现代化。1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学什么最有价值,是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同时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新确定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编写都力争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了原来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现代研究表明,任何脱离儿童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应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4、倡导建构的学习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