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电阻的概念,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及应用。电阻是导体的重要电学性质,理解这一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是欧姆定律等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在电学实验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学情分析】通过上一章的内容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电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电流和电压。另外,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也有大量的电学知识。在科学探究素质方面:学生已经理解了探究的基本环节,并能在探究中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实验的结果有初步的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电阻的概念,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及其应用。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法让学生对“电阻”有感性认识,让学生根据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注重探究过程,发散学生的思维,使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整堂课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以及培养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目的,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探究式教学理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导体的电阻,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关系、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2)知道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3)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会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以改变电路的电流,知道变阻箱的读数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四人一组):自制的电阻器线路板,学生电源,开关,灯座和小灯泡,电流表,导线,滑动变阻器。老师演示:调光台灯,滑动变阻器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即如何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最终归纳得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演示实验:将不同的导体(铅笔芯)接入电路,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程度2.不同的水管在流水的时候,对水的阻碍作用是否一样?二、新课教学(一)电阻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2.学生阅读课本的P76第二自然段,掌握关于电阻的基础知识:1符号:R2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换算单位:1KΩ=103Ω1MΩ=103KΩ3电路图中的符号:3.组织学生阅读P76信息窗,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电阻的阻值,并从中发现电阻的大小不同。4.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可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5.提出问题:影响电阻的大小因素有哪些呢?6.科学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用设问的方式进行引导:1通常的导线都是用铜、铝而不是用铁,为什么?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在第二个水流类比的作用下会得到如下结论:不同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相同的。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这段内容。学生阅读课本。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可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可变的。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种可能的猜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就象水流在水管中受阻一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也会受到阻力,即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从而引出电阻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用电器的电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对电阻变化有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感性认识。由于电阻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对于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并没有生活体验,基于前面所学电学知识大多数学生可教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