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游戏我做主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孩子们在进行户外体育游戏“玩沙包”,有的正面投有的侧面投,有的向上抛,有的互相抛接,玩着玩着,浩浩带领一群男孩子玩起打仗的游戏,孩子们分成解放军和坏蛋,扔的扔、逃的逃、追的追,玩得不亦乐乎。看到孩子们没有按照我交代的要求进行投掷练习,我决定引导他们进入到我预设的活动中来,看到操场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塑胶地板,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些方形的塑胶地板让孩子练习投掷,并学习测量呢?于是我召集幼儿到身边:“我们来学习新本领。”我让一个幼儿扔沙包,再让另一个幼儿在不同的起点扔。然后问大家:“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扔得远?”浩浩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非常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老师,我把敌人炸死了。”我和蔼地对浩浩说:“动动脑筋,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扔得远?”浩浩只好停止游戏,想了想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说完,浩浩和小朋友急着要继续“战斗”。我又问:“怎么比?”浩浩只好再次停下来,语气中透着一丝不耐烦地说:“谁扔的方块多,谁就远。”“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动脑筋的小朋友我奖给他(她)一个五角星。”在我的要求下,幼儿们只好完全停止游戏,琪琪说:“可以用棍子。”我又说:“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办法。”汤子彧说用绳子。我看平时最文静的郭嘉伟没有说过就问他,郭嘉伟低着头说:“我想不出。”我又说:“动动脑筋,你一定想得出的。”郭嘉伟听了我的话,表现出一脸茫然。在我不断地提问和要求下,幼儿又举出了绳鞭、皮筋等不同的方法。最后,我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说:“小朋友都很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测量办法,学会了测量。今天的游戏就到这里结束。”我认为教学的目标达到了,结束了游戏。幼儿们表现出索然无味的情绪,浩浩噘着小嘴说:“这个游戏一点也不好玩。”回过头来想这次的游戏,我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很好的“创意”,我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并且在指导时也给了幼儿鼓励和启发。但是,问题在于我急于想通过一次游戏让孩子学到一个“新本领”,忽视了孩子对游戏趣味的渴求,于是,本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当教师把幼儿带到户外去玩沙包时,幼儿最初的兴趣是在玩沙包本身。在扔的过程中,幼儿也许会产生“谁扔得远”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扔得有多远”的问题。由于场地关系,幼儿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地面的砖。由于幼儿已有一定的“竞赛”心理,也有过些简单的记录经验,教师还可以提供纸、笔等,让幼儿把他们比赛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统计”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更换游戏地点、内容的办法,例如把幼儿带到没有方块的塑胶操场上扔沙包。这时由于地面上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方形塑胶地板,幼儿必然会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这时教师又可以“很自然”地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其他的测量工具,在幼儿玩绳时也可以引导幼儿来测量。所以,这个活动以渐进式、生成性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对于教师来说,在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存在着节奏问题,正如成人和幼儿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顶幼儿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幼儿就会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幼儿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是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往往急于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幼儿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究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幼儿立即给出“正确”的回答,一次活动“立竿见影”,看到结果。因而造成了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使幼儿的学习停留在对于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同样也存在于游戏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