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决定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与创新永恒不变的主题。为深入推进课堂改革,我校坚持以“学”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努力构建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倡导全体教师试用“导学案”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素质、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创新新形势下备课活动的新思路。苏霍姆林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重新体悟这句话,意味深长,也坚定了我探索落实推进“导学案”的决心。试行半年来,有几点思考:一、深刻领悟导学案的效用,夯实师生思想根基,这是导学案教学有效性的思想保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要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要千方百计地为全体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以及自主探索、互相合作等有效地参与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此,我认为一份“导学案”至少具备以下效用:一、充当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二、应成为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三、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四、可成为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五、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六、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既可以将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又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对教师而言,导学案是师生互动的有力道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教学艺术的见证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行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和理念,但教材却不能代替课标,另一方面,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一经呈现出来,其稳定性就决定了它相对于社会实践的滞后性。因此,优秀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真正优秀的教师则是“用课程资源教”而不仅仅是“用教材教”。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有心人,广开课程资源,精心挑选最鲜活的事例,最感人、最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经加工整合,合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备课中,一定要反复认真地研读课程标准,要下大工夫,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真正读懂、用好,掌握精髓,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蕴含的教育因素挖掘透彻。同时,精心打制“导学案”可以潜移默化地力促自己的专业成长,优化自己的教学艺术。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编号导学案,用好导学案就会成为我们的自然需求。二、精心研磨导学案的形式内容,强化集体备课意识,这是导学案教学有效性的质量保证。在新课改的今天,集体备课倍受青睐,使命唤发生命,这注定它必然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顺流而下,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自然应镌入每位一线教师的思维深处。“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导学案”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更是我们教师走进新课标、实践新教材自我成长的有效之路。比如:我们在制作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导学案时一开始为一下模式:【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经济制度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不同所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不同的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与方法:体会“三步走”发展战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国的实际;体会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体会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