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目录一、主要施工方法二、拟投入的主要物资计划三、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四、劳动力安排计划五、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六、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七、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八、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九、确保报价完成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十、施工总进度表或施工网络图十一、施工总平面布置图(一)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1、施工测量为确保建筑物平面位置和垂直度在精度范围内,应配备测量专业人员和测量仪器,采用合理的测量方法,建立测量控制网络。所选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要适应本工程结构类型、施工方法和现场情况。1.1施工测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施工测量管理制度是搞好施工测量和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和保障。1.2测量工具准备本工程主要测量工具有:水准仪、经纬仪、铝合金塔尺、100m钢卷尺,所有工具仪器经法定计量部门鉴定合格后进场。1.3控制网点的测放测量控制采用高精度仪器全站仪,在建筑物四周道路设置控制网点并加以保护。放样时按结构控制轴线与网线的关系,定出细部尺寸。1.4平面测量和建筑物垂直度控制首先用经纬仪经过测角和距定出纵横轴线,在拟建建筑物各边外引测出轴线控制桩(并砌砖加以保护),无法设控制桩的,可把线冲至围墙、周围固定建筑物或马路上,用红油漆三角标识,并保证测量时能够闭合。用水准仪定高程时,要根据业主提供的高程点,在场地四角设置永久性水准点(并浇灌混凝土、砌砖、用带有醒目颜色的钢管桩围护),且要经常性地复核。业主对上述控制点进行测量复核认可后,今后各层施工测量都将以这些控制点为依据进行引测,垂直方向采用经纬仪进行控制,主体结构出地面向上施工时,根据引进的标高控制点复测每栋楼的标高点,且在首层主体结构外部,确定出+0.500m标高控制线,作为起始标高。施工层的标高均用50m钢尺向上传递。每层不少于2点,以便相互复核。1.5沉降观测沉降观测点数量部位按设计要求埋设,并作好观测记录与分析。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要求,当建筑物结构施工时即按规范要求在相应部位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冲撞引起变形,以免影响数据统计。利用半永久水准点对其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由固定的施工人员操作,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塔尺及固定的水准点。观测方法:要根据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要求进行观测,要求每次观测都要进行闭合。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通知设计单位。沉降观测的资料整理:测量资料必须与施工同步,及时整理存档,以指导施工。需要经过甲方和测控部门验收签字的测量资料必须在验收后马上办理签证,测量资料一个月总结检查一次。工程竣工后,依据各次的沉降观测数据,绘制观测曲线图,编制成果表,同建筑物沉降观测平面图,一起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整理归档。2、土方工程2.1土方开挖根据土质情况和现场施工条件,土方开挖以机械开挖为主,人工挖土为辅。基坑开挖前应进行探墓,如发现古墓、古井等,应按有关规范规定进行处理。并请勘察单位验槽确认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还要协同业主查明现场的地下管线、管道。在各地下管线、管道改道后再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对不能改道的管线要经加固或采取保护措施后方可进行开挖。先进行测量定位、找平、放线,边坡尺寸暂按1:0.25~0.5比例考虑(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护坡方案),并留出500mm左右工作面。基础土方开挖要注意观察开挖前后的天气情况,基底不得长时间暴晒或浸泡。基坑开挖时,挖出的土采用自卸汽车随即运走,不在基坑周边堆放,以保证边坡稳定性。土方开挖过程中,用水准仪控制开挖深度,防止超挖,并设专人负责观察各土层、土质的变化,若发现异常或与勘察资料不符时,及时上报勘察与设计单位进行处理。当土方机械开挖至距设计标高300mm时,反铲挖掘机撤出,再采用人工一次清挖土方至基底设计标高,同时进行边坡修整。基坑开挖过程中,要避免对地基的人工破坏。土方挖完后,对已扰动的基土,进行清除。并及时会同建设、设计、监理及地质勘探和质量监督部门共同验槽,合格后立即转入下道工序施工预埋管道时,超挖部分及扰动基土清出后,按设计要求回填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