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死腹中的“天戈计划”]计划胎死腹中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展开一系列“天”字头防空导弹研发计划,主要有“天弓”、“天翔”和“天戈”三个,预计研制五种防空导弹,涵盖各种射程和空域,以构建完整的防空体系。上述计划中唯一开花结果的就是“天弓”系列导弹。“天翔计划”是要利用“天剑”1和“天剑”2空空导弹改成野战防空导弹,但因研制进度拖沓而被取消。至于“天戈计划”,则是仿制瑞典rbs-70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该计划有其特别之处。“中科院”研发新武器,不论是自制或仿制,大多是自己寻求仿品或装备来源,“天戈计划”则是台湾陆军总部先进行战术研究,并购入少数瑞典rbs-70导弹和一部“长颈鹿”(giraffe)雷达提供给“中科院”进行仿制。“天戈计划”后来因美国出售“小槲树”(chaparral)导弹以及“中科院”本身人力不足而黯然落幕。1982年新加坡参访1981年12月9日,刚就任台军“参谋总长”一周的郝柏村接见新加坡国防部副部长杨烈国,双方谈及新加坡防空力量建设时,得知新加坡在防空方面已有一套完整的构想。为广泛搜集资料,作为决策参考,郝柏村立即指示“计划参谋次长室”组团访问新加坡,了解新方的防空构想、武器选择和武器改进等。次年2月2日,台湾代表团访问新加坡,期间听取了新加坡低空防御武器系统、情报传递和作战指挥关系的相关演示文稿,新加坡整体防空系统现状和未来发展计划演示文稿,“轻剑”(rapier)防空导弹灵活性能演示文稿,“35毫米炮和40毫米炮比较分析”演示文稿,并到坦加空军基地参观rbs-70导弹、“长颈鹿”雷达和瑞士厄立孔公司的35毫米炮演练。新军在坦加基地展示一部装在轮式车辆上的“长颈鹿”雷达和两套rbs-70导弹发射架,其中一套架设在地面,另一套则装置在履带式装甲车上。新加坡空军派遣两架f-5e战机从四个不同方向,分四次低空通过机场,参观人员位于塔台,rbs-70导弹射手追瞄目标情况,同步显示连接至塔台的监视屏幕上。四次追瞄中,三次情况良好,仅有一次未能掌握目标,令台军第1页共3页参访团留下深刻印象。台陆军低空防御需求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陆军野战防空能力相当薄弱,军团或军只配属一个防空炮兵连,装备8门单管牵引式40毫米高射炮和8套四联装12.7毫米机枪。重装步兵师和独立旅则配属一个装备16门m42自行高炮(带双管40毫米炮)的防空炮兵连。轻装师和步兵旅以下各级部队并无配属高炮部队,仅有12.7毫米机枪作为防空之用,必要时还须以各型机枪和步枪对空射击,增强火力。这些高射武器不仅数量不足且性能不佳,也没有早期预警雷达提供目标情报,又限于老式目视瞄准,人力装填,射速低(m42自行高炮的单管射速仅120发/分钟),难以达成部队低空防御任务。因此构建一套完整的低空拦截武器系统,加强台湾陆军防空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台湾陆军炮兵学校1982年对陆军低空防空导弹系统进行需求评估。评估报告中指出:因新式战机低空作战性能越来越优异,陆军部队对低空防空武器的基本要求为:机动、混合、集中和统一运用。基于上述理由,陆军炮兵学校认为低空防空导弹必须满足下列性能要求:导弹射程6千米以上,机动性强、飞行速度快、火箭发动机排烟不宜过大;雷达有效探测距离需超过50千米,以便早期获得预警,有充分的反应时间;系统反应时间要快(6~7秒),还要有最佳的涵盖高度,以缩短导弹最低有效高度,将防空死角减至最低;发射速率要快,杀伤力强,命中率高,并有足够的备弹量;再装填时间要短,并要有高度的抗电子干扰性能和敌我识别能力;整个系统重量轻、操作简单,能克服夜间和恶劣天候限制,以防范全天候的敌机攻击;机动越野性高,能适应各种地形,须有适当的装甲保护;系统必须易于训练、保修、储存和搬运,且能单独执行任务。台陆军野战防空构想1982年3月11日,台湾陆军总部向郝柏村提交了“陆军野战防空战备整备构想”,对防空部队的编组构想是每军团优先成立一个防空炮兵营,以高射机关炮和导弹混合编组运用。装甲独立旅系以8辆m42自行高炮和4套自行化防空导弹编成一第2页共3页个防空炮兵连;重装步兵师以8辆m42和6-8套便携式防空导弹编成一个防空炮兵连;空降旅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