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施教,让散文教学在“读”中熠熠生辉景行小学语文研修团队汇报【研修主题】依文施教,让散文教学在“读”中熠熠生辉【研修课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青海高原一株柳》【研修背景】依文施教是现代的辩证主义教学观。小学语文课本,考虑到文本的多样性,在编排时收录了各种文体的文章,如何根据各个文体的特点教出语文味,上出特色?“依文施教”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何谓“依文施教”?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可以这样简单表述:假如文本样式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就踏踏实实让学生咬文嚼字,理解品析,迁移运用;假如文本充溢着文学的美感,就应该让学生浸润于文本提供的场景,用朗读把文字还原为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感悟、赏析。小学高段课本收录了不少这样的文章:《月光启蒙》《望月》《夹竹桃》《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些文章或叙事或状物,却都出自于名家之手,在字里行间、布局谋篇中洋溢着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体裁上,这类文章大多属于散文。这一类的课文该如何教?在黄庆峰特级教师的引领下,我们景行小学语文研修团队深入研讨,大胆尝试,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依文施教,凸显散文教学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下面就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研修历程。【研修历程】一、研读教材,把握学情,明确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运用背景烘托和对比的手法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这是一株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是一篇充溢着文字美感的散文,文字所蕴含的画面感强,所描绘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栩栩如生。按照“依文施教”的观点,这样的文本非常适合给孩子们赏析朗读!借助“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从学情看,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这样的文章,学生把握文本的主旨并不困难,但是,这种把握大多是浮于对文字的浅表认识。如何让孩子们深入触摸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的温度,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12014年柳州市青年教师赛教课·团队研修汇报的生命伟力,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读!”无疑是一条根本之路!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经过大家对教材和学情的反复研究,我们确立了本课教学的思路——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我们尝试用“读”,促进学生与文字深层接触、深入思考;学生通过“读”,把文本语言变成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和情感表达。读,应该成为我们的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据此,我们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2.正确书写“虐”字,理解文中的生词。3.理解“撑立”等词语的含义,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伟力。4.初步了解背景烘托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2.理解“撑立”等词语的含义,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伟力。二、千回百转,形成策略,凸显特色。大家达成共识后,有意识地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把难读的词语、长句挑出来读;学生理解后读一读;男、女生分段朗读等。结果,课堂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学生提不起读书的兴趣,而老师看到学生读不出情,体会不深时,就不停追问,课堂陷入串问串读的老套中。整堂课下来,“青海高原一株柳”无法走进老师和学生的心中,也无法走进听课者的心中。从课堂观察和课后学生访谈,我们发现了这样设计的问题在于——缺少方法的引导。(缺少方法)也就是教师缺乏读书方法的指导,“怎么读,才能读出理解,读出感情?”学生很模糊,加上六年级学生处在“变声期”,对有滋有味的感情朗读“退避三舍”“羞于启齿”。面对失败,老师们陷入了沉思。此时,是坚持,还是放弃?在十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