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案编号:20167yw上14-2学总12-2-26课题《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狄得禧审核张兆宏包组领导石振业学习目标1.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导学过程【自主学习】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B.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C.溜达:散步,闲走乍看:刚刚开始看D.富饶:物产多,财富多。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3.赏析下面的句子⑴“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课堂导学】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2.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课堂检测】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2.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3.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下面句式续写一句话。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下的智慧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