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比例》导学案《比例》第(1)课时教学预案【教学内容】六(下)数学课本P.38~39,,“练一练”,练习九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按指定比例放大、缩小。难点: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媒体呈现例1的两个图形,放大前后的两幅画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揭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新授:活动一: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出示例1,阅读题目所给的数据,独立完成活动一的第1个问题。组织小组交流组织集体交流。(进行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两幅图的宽有什么关系?)归纳: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4、指导完成活动一的第2个问题,完成后交流,评议。5、提问:怎样根据对应边长的比判断是把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小组交流后展示。现在我们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进入活动二1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的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1.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的比()。〈填“放大”或“缩小”〉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表示什么?2.如果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表示什么?3.怎样根据对应边长的比判断是把图形放大还是缩小?4.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人参与全班交流。1.先把下面的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长是()格,宽是()格;再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是()格,宽是()格。分别在图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注意合理分布图形)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比例》导学案活动二: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长方形1、指导认真读题,理解要画的图形是比原图大还是小?巡视,指导学困生组织小组交流组织展示、评议。(引导:如果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活动三: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其他图形1、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量一量,放大后三角形斜边的长和原来三角形斜边的长有什么关系?2、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后,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指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三、检测反馈:1、完成《导学练》P.35检测2、组织评价22.观察上面的三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和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1.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量一量,放大后三角形斜边的长和原来三角形斜边的长有什么关系?2.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比例》导学案四、课堂小结: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比例》第(2)课时教学预案【教学内容】六下数学课本P.40,练习九第3~7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2、化简比12:48:183、求比值:12:48:185.4:0.94.4:4二、新授:活动一:理解比例的意义1.张卫欣把一张照片放大,放大前后的照片如下。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比例》导学案阅读活动一两张照片及数据,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填写活动一。巡视指导学困生。组织小组交流。组织展示。(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整数比)揭示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