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让习作实现有效教学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杨冬梅—基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感悟一、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二、增强课程意识明确习作要求三、采取具体措施改进习作教学目录一、当前习作教学中的问题(一)学生层面;(各年段学生习作存在问题)低段:1.学生普遍怕写话,提到写话就头疼,无从下笔。2.在表达过程中,常常出现逗号、句号满天飞,或者无断句现象。3.文不成句,前言不搭后语。4.看图写话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事件的重点。如果是连环画,部分学生很难想象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段:1.学生找不到写作题材,造成一定心理障碍。2.部分学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楚,导致表达无序。3.写不具体,时常用一句话代替整件事。4.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审题,把握不住文章的重点。5.不能将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高段:1.学生习作兴趣不浓,存在畏难情绪。2.多数学生不能留心观察生活,缺乏写作材料的积累,q缺乏细节描写。3.学生作文水平差距较大。4.部分学生不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作,内容过于分散。5.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较差。6.想象不够大胆、新颖,缺乏有创意的表达。一、当前习作教学中的问题(二)教师层面:1.教学目标过高过严。“文以载道”是作文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但立意拔高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学生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并不是学生本身的思想感情。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超纲”、“拔高”现象。“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达意”(叶圣陶)。“优秀作文选”上的文章成为作文指导的标准,文学创作的技艺成为小学生习作的要求。2.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透。一、当前习作教学中的问题(二)教师层面:3.训练过程贪多求全,无重点,无系统性。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以看图作文、情境应用文和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内容多为状物、记事、写景、写人,对于不同的年段,训练的题目却大同小异。4.习作评价缺少鼓励。在作文批改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对交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简单地写几句批语,再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结束了。有些教师时“批语”甚至都是“批评的话语”,学生的努力得不到积极的肯定,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二、增强“课标”意识明确习作要求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增强“课标”意识明确习作要求(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