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时:第2课时提供者王芳单位:绛县实验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本首诗是本专题的第一篇,而且是李白思想的重要体现,应在理清字词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把握以下几点,内容,主题,以及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2.正确认识李白思想的复杂性。3.理解“梦境”与“主题”的关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李白的诗词,对李白的风格比较了解,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李白的诗风,了解他的思想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难点小组讨论展示,容易的学生独立完成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味诗歌,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重点)2.理解“梦境”与“主题”的关系。(难点)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了生字生词,疏通文意,以“梦”为线索将诗歌划分为三部分。通过学习第一部分,我们已经从全景上领略了天姥山的风姿,雄奇高俊、烟雾缭绕的天姥山令作者魂牵梦萦,从而心生向往之情,产生梦游之念。这一节课,我们将在“诗仙”的带领之下,步入梦境,探寻山间的奇妙景致,感受他那豪放飘逸的情怀。(板书:梦境)回忆上一节课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回忆上一节课内容,准备学习新的内容。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问题设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幅图景(也可以是图景中的一字小组讨论进行鉴赏并发言。赏析:1.“飞”写出诗人挣脱现实束缚,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想象奇特,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李白的诗风。一句)进行鉴赏,体会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在同学们进行思考之前,首先明确何谓“豪放飘逸”。总结:这就是变幻万千的梦中景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这也形成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板书:豪放飘逸变幻万千)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第一个学习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姿洒脱。2.“清猿啼”以有声衬无声,写出环境的清幽。3.“送”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委婉的写出了一路湖光山色、风景秀美。赏析:1.“青云梯”使用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之高,直上云霄。2.“天鸡”引用实话传说,大胆想象。3.“见”“闻”从听觉和视觉下笔进行描写。赏析:1.“忽”写出了诗人一直沉浸在景色之中,忘记了时间,也有意犹未尽之感。2.“暝”写出了天色变暗,也预示着景色的转变。3.“栗”“惊”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深林中熊咆哮,龙长吟,使深林战栗,峰峦震惊,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诗人此时充满警惕。4.“青青”乌云压顶,雾气蒸腾,预示着一场急剧的变化。赏析: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恰恰。诗人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祥和热闹的仙人聚会的场景。三、解读梦后感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诗人的一场梦,鲁迅先生说过:“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那么诗人梦醒后何去何从,请同学们齐读直抒胸臆的“梦后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问题设置:以上诗句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学生发言,1.蔑视权贵。2.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伤感之情;也有寻仙访道,寄情山水的出世逃避情绪。3.确看待李白的出世。在传统观念中,入世被看做积极进取,出世被看做消极厌世。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读书人入世唯一出路是做官,而一旦进入仕途,忧国忧民之士能一展抱负的不多,却难免被迫摧眉折腰。况且机会总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出世’精神是一种维持人格独立的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李白思想的复杂性。路,是心灵的净化剂。如果没有这一精神上的退路,那么只有人人不择手段地在宦途的独木桥上挤压、竞争,只剩下《儒林外史》中那些猥琐形象,中国的道德文化面貌可能是另一个样子。”所以,我们不能过多的苛责李白,在封建官场中,不知有多少人被同化,失去人格,失去自我,李白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洁身自好就已是难能可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