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正确引导密山市实验中学张善平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你说这样,他偏要那样,你要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让家长觉得特别不听话,总是与家长老师对着干,其实这种表现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逆反心理,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一、晓之以理:家长和老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危害性及其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黑白、一味地排斥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逆反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表现,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二、动之以情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家长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三、营造氛围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四、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