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课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诗二首之《雨巷》戴望舒[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感受“雨巷”的意境美。3.感受“丁香姑娘”的意象美。4.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教学重点]1.感受“丁香姑娘”的意象美。2.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文(展示背景音乐《此生不再》)【课件2】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倾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婉约优美的诗句选自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从此,人们再也走不出他的“雨巷”。这首诗为什么具有如此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感受它独特的美。学习本诗,要完成以下目标:(展示教学目标)【课件3】展示课题【课件4】二、介绍诗人(展示作家作品简介)【课件5、6】戴望舒(1905--1950),浙江余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受法国象征派影响——象征派诗歌朦胧、含蓄、神秘,通过细致复杂的刹那感觉,探测心灵深处的隐秘内容。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后创作现代派诗歌,发表成名作《雨巷》,后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三、背景简介:【课件7—9】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四、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美。【课件10】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再次体会诗歌的美……五、研读诗歌,品味意象和情感。听完朗诵后,自己再静静地读一遍诗歌,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有何作用?【课件11】明确:有6个【课件12—24】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人物形象:我姑娘(1)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2)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3)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地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4)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展示丁香花图片)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展示图片)古人笔下丁香:(展示诗文)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许邦才苏小西陵踏月归,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曾绾同心结,此日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