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南安六中杨道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改革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要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些陈旧、落后的习惯,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总之,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下面,想就新课程条件下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学习体会。一、当前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时期存在的“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思想束缚,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如果我们走进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地存在着以下问题:1、被动接受,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间几乎没有交流反馈,师讲生听,师讲生记,重结论轻过程、重积累轻运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切听命于教师的安排,教师只传授知识,不教给方法,也就更谈不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2、模仿再现,课堂上师生只重复教材的内容,满足于解答课本上练习的问题,不注意知识的引伸迁移与灵活运用。只会模仿而不能創造,只会重复而不能出新,只会再现而不能想象。3、封闭读书,只重视课本知识而不会联系实际,只局限于已有结论而不能展开思维,甚至明知已失去时间意义的材料也照本宣科,更不用说组织研究讨论和开展实践调查等活动。以上这几种情况严重地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职能的体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会对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估的改革带来严重影响。二、转变现有学习方式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由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建构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