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中高一年级导学提纲语文必修一编写:郑玉红审核:郭建忠使用时间:10月第5周第1册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1学时一、学习目标1.熟记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2.通过学习对联的方法,尝试对对子。(重、难点)二、学法指导1.反复阅读课文P77-79,弄懂书中的例子,用笔画出汉字知识的知识点并且识记。2.思考对对子的规则和方法,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三、知识链接1.对联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chǎng)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到来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副,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舞文弄墨,常常自作春联。一年除夕,他突然下令南京城家家户户门前必须挂一副春联,并且微服察访,看看有哪一户不挂。在他的带动下,明代题联之风更加盛行。清康熙、乾隆年间,这种风习达于极盛。凡遇大典,楹联如林。如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从大内(今故宫)经西直门至西苑路,搭起许多牌楼坛宇,每座都挂着为他歌功颂德的楹联。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等。楹联的字数,无一定数,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清朝“长联圣手”钟云舫撰写的《江津临江楼联》,上下联长达1612字,被称誉为“天下第一长联”。2.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2)词性相同。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里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3)结构相同。上下联的结构要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意义要相互联系。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方面表现同一个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如:十里春风,长安两路;千年晓月,永定一桥反对,上下联是相对或相反的两类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相对或相反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照,相反相成。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5)平仄相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字是仄声,下联末字是平声。3.对联的禁忌:忌同字,即上下联不能有相同的字,如“科学能致富,艺术能修身”就犯忌。四、自测试题1.对联由和组成。要求工整,协调。对联讲究平仄,即是“”2.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张贴对联,一般是面对读者的右边是联,左边是联。3.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两种,仄声包括、两种。4.按照对联的对仗严格与否可分为与。5.下面是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上联是“三尺讲台迎冬夏”,横批为“润物无声”,请拟出下联。上联:三尺讲台迎冬夏下联:6.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目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新春对联:上联:下联: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下联:7.补写下联。上联:学问藏今古下联: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上联:祖国江山好下联:上联:春晖盈大地下联:上联:科学能致富下联: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下联:问题记录★★★★★五、当堂训练1.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调整为:2.根据对联的特点,判断下列对联中的错误并改正。a.上: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b.上: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丹霞西樵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