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详案)赖敏一、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懂得《游褒禅山记》与一般游记的区别。2.掌握课文的大意,了解课文叙议结合的写法。3.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并能结合自身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的大意,了解课文叙议结合的写法。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并能结合自身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教学时长:1课时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及黑板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记简介(播放ppt1)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写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叙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及美的感受。古代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作者非凡的才识和深刻的思想。2.回忆初中学过的游记(播放ppt2)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呢?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面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面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些写的都是美景,所以这些游记的共同点是写的是旅游观光地方的美景。3.《游褒禅山记》与一般游记的区别今天我们学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以前学的游记都不一样。文章并没有写褒禅山有多高,有多美。这篇游记不重在写景,而是重在叙事和议论。这个游记与宋人的写作特点有关。有人说唐诗是讲出来的,所以唐诗更多的是自然而言的感情的流露,所以唐诗更多的是情趣。而宋诗是讲出来的哲理。所以宋代的诗和文,更多的是理趣。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里面有两句我们经常用来激励自己的两句诗,是哪两句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那个时代不论是诗,还是游记都用来说理呢?因为我们宋代这个时代其实是非常重文的,它是以文来治国的。放眼宋代,不要说高官,比如宋代的很多宰相都是文学大家,例如王安石、范仲淹等等。就连宋代的皇帝也很有文采,他们有些人也许做皇帝不出色,但却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例如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君李煜。褒禅山跟中国的很多山比,它都不算什么。为什么褒禅山能够傲视群峰、闻名遐迩、流传千古呢?就是因为有一个人(王安石),他用游记的形式来给我们包裹了一篇很有思想的文章。褒禅山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这篇文章。4.王安石简介我们以前介绍很多文人的时候,我们一般先说他是文学家、史学家。但是在介绍王安石的时候,我们一般先说他是政治家,然后才到文学家。我们先看一下关于王安石的关键词。(播放ppt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政治家——“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进士,参知政事、宰相。“六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的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同学们注意一下,他任的官是宰相。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作为一个改革家,一个政治家,王安石这一路走得非常地坎坷和艰辛。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写作风格应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播放ppt4)文学家——革新派。“唐宋八大家”之一,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泊船瓜洲》等。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词——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王安石的诗文都提倡有补于世,每涉时弊。我们现在回到正文,一起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以叙事议论为主,那这篇文章哪几段写游,那几段写议呢?(播放ppt5)文章那几段写“游”,哪几段写“议”呢?哪一句从“游”过渡到“议”呢?第一第二段写“游”,第三第四段写“议”。文章写四个人去游洞,游到一半出来了,也就是“游洞不得极夫游之乐。文章过渡句是“于是余有叹焉”,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