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3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过程与方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情感态度价值观: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教学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中入境,读中悟情。【教学过程】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2、出示江泽民主席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奇特)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细细去品味雾凇的美与奇吧。〖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美妙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再加上名人的赞颂之词,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思、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学习课文第一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1、导:师有感情地朗读,并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学习课文第三段。(过渡: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哪些形容雾凇的四字词语?)4、品析(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雾凇清晰、多样的图片)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玉鞭),有的像(梨花),还有的像(银针)„„真是(千姿百态)!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琼枝玉树)。(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理解诗句的含义。5、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并再次欣赏美丽的画面)〖设计意图:以读促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雾凇的美丽,体会雾凇的奇特。学生是有目的的去读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辅以清晰逼真的场景,学生与文本是对话的过程,是习得方法的过程,也是陶冶身心的、愉悦的过程。引领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感受雾凇的奇壮美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其中的原因吧。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1)雾凇是如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