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测验双向细目表该单元由两个主题组成。本张试卷的题型为: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其中:选择题:15道。每题5分,共75分。材料解析题:2道,分别为10分和15分,共25分。【注】表中数字斜杠左边为小题数(或小分值),右边为总题数(总分值)。题型难度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小计难中易难中易主题一2/64/62/102/106/1040/100主题二1/93/95/93/154/158/1560/100小计难1/155/159/155/256/2514/2510/100合计中31/100易59/10075/10025/100如果按该表出试卷:一、做到全覆盖。二、重点在主题三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比重最大)。二、简单的题比重较大。因为是高一起始阶段,题数和所占分数都多于难题和中等题。三、难题和中等题相比,难题所占分值微乎其微,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测验一、选择题(本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总15题,每题5分,共主题75分)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2.史书中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A.封建制度的建立B.实行分封制C.行省制的实行D.推行郡县制3.山东自古就有“齐鲁”之称这个称呼依据的史实最早可追溯至A.夏B.商C.西周D.春秋时期4.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5.下图形象的反映了西周时期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②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③前者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④前者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后者是属于上层建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7.秦朝中央官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A.太尉B.参知政事C.丞相D.御史大夫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皇帝任命B.世代相袭C.考试选拔D.地方推荐9、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10、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1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司法权C.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12.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13.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14.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起到限制作用的是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唐朝设置节度使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5.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两小题,16题10分,17题15分,总2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