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问题的问题安徽省宿松县实验小学石沉香近几年来,听了不少公开课,不同级别的课例带给人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因为在县城小学教书,所以农村课例便见得更多,下面就公开课普遍存在的需要克服的问题作一整理,以利规整。一、“装腔作势”问题“文以情动人,情动而辞发”,读者,通过用心悟读,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期待情感共鸣,这一过程是读者的读、思过程。作为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有一个过程,要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常常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熏陶。在许多次公开课上,如《丰碑》《十里长街送总理》《最后一头战象》《再见了,亲人》这样的文章,都是情感非常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浓浓的情味的文章,笔者听过教者的引导和启发后,有时总觉有些遗憾。他们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心,放在学生的身上,不能俯下身子、低下头,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常常受到预设教案的约束,故作深情,故弄玄虚,连学生正确的解读和领悟都不能适时地、准确地评价并生发开去,甚至连学生没读熟书或读错了书都不知道,让人感觉教者是游离在学生与教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游走在预设教案之中,表现出的特征便是“装腔作势”。二、“面面俱到”问题公开课区别了平常课有它的特点,它的确应该有一定的启示性、导向性、示范性、前瞻性、研讨性等,但是笔者发现许多公开课或许是受到整体阅读思想影响,在一节课中布置许多需要阅读的相关内容,例如教完《最后一头战象》,便把沈石溪的所有作品的题目都展示出来,要学生在课外或借、或买、或网上搜索阅读,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能表现大语文教学观的思想,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临近下课,PPT出示“阅读链接”,请学生快速阅读题目后,要求课余去读,结果是许多学生连题目都没读完就下课了,即使读完了哪里记得了那么多,记得了那么多又哪里去照要求做了,全班有一两个学生去做了就了不得,学生学得迷糊,题目要求虽具体,但没有过程,昙花一现,学生收获不大。再比如,有一教师教三年级学生顿号,题目是:“读句子,注意顿号的用法”,例句是带有顿号的几个句子。教者在教学时,不仅把顿号的概念、顿号的作用、顿号的用法,练习给句子加顿点等只要是有关顿号的知识和运用,全部一股脑儿讲完,一堂课,被“号”被困,仿佛不讲深讲透,讲全面,讲彻底,课就没有特色,课就不彰显示范性。然而,“一口就吃个胖子,毕其功于一役”,毕竟违背了规律,小学课本在编写时,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并且小学生学知识,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先感知再理解最后运用的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走向愿望的反面。三、“喧宾夺主”问题表现1:多媒体辅助设备在语文课中滥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许多的公开课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辅助设备,其结果却与愿望相悖。语文课最基本的学习手段必须是读,通过阅读文字,浮现画面或逻辑思考获得知识与通过屏幕直接看到文字变成的画面,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看一本小说《三国演义》和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语文水平和能力,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配乐朗读中所配音乐声音之高,足以将朗读声淹没。听课文录音代替教师课堂范读,不但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反而影响了课堂效果,反客为主,本末倒置,怎么行?因此,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使之有效地辅助教学才符合课堂的必然。表现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其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首先要建立的根本理念。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虽然在此方面迈出了大步,但是还不够,要从根本上得到彻底的落实,还需在每个小环节、小步骤、小片断上更加细致,缜密地设计,让学生主体思想得到全方位落实,请看《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两则不同的案例。案例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文中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请看这句话:先生,您买火柴吗?①请用希望的语气读。生:(大声朗读)先生,您买火柴吗?②请用恳求的语气读。生:(声音稍低些读)先生,您买火柴吗?③请用乞求的语气读。生:(声音再低了些读)先生,您买火柴吗?④请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