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回顾作者:2004-03-3111:10:07.0点击数:928本文作者:《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社长曾会明图1从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亚洲的日本、韩国,对数字电视都非常积极,并制定了相应的分步骤实施的数字化时间表。其主要原因是数字电视的发展将引发、带动整个国家媒介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跨国媒体公司四处扩张的今天,把握数字电视产业意味着掌握国家许多相关产业的命脉。数字电视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升级,而是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战略意义。德国柏林2003年8月3日关闭模拟了地面模拟电视信号,成为第一个完成模转数的城市,德国政府采取了近乎强硬的相关规定及措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政府为了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对机顶盒进行了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促销。在韩国,为了推动数字机顶盒的推广,政府对机顶盒销售价格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此外,欧盟将电视的模转数定位于“建设信息社会的重要步骤”,欧盟各国政府也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推动。日本在2003年12月1日开播地面数字电视时,小泉首相亲自主持开播仪式更是政府推动的典型信号。第二、运营商进度快过市场反应。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截至2003年底,全美已有1129家电视台实现了数字过渡,覆盖202个市场,有99.35%的美国电视家庭可接受到数字电视信号。而美国2003年的数字机顶盒却比2002年还下滑了2.3%,当然,这与数字电视一体机的销售上扬有一定关系。但总体来讲,用户对数字电视的需求在2003年里仍显不足。第三、高清电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2002年,包括美国及欧洲在内,对于是否应发展高清电视还有不少争论。而且,由于高清节目源以及播出平台的成本因素,甚至有的高清频道转向标清播出。在2003年,全球的高清电视取得一定的进展,欧洲在2004年元旦开播了第一个高清频道Euro1080;美国的高清播出、高清电视机的销售也取得突破。在全球数字机顶盒市场中,摩托罗拉仍然居于龙头老大的位置,但紧随其后的美国科学亚特兰大公司(SA)市场份额已从2002年的31%增加到了2003年的39%。而这一增长主要是由SA的HDTV机顶盒和支持PVR功能的数字机顶盒所带动的。高清晰度电视、PVR功能成为2003年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新卖点。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高清频道在深圳开播。第四、有线与卫星竞争加剧。图2上图是美国付费电视业中有线、卫星及地面三种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自1993年出现直播卫星之后,其在付费电视市场中的份额节节攀升,对有线电视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虽然这一数据并非是三种传输方式在数字电视方面的比较,但数字化也主要是对于已有用户的数字化终端销售而已,该数据的对比具有同质性。图3再看一下In-Stat/MDR对2003年全球数字付费电视订户现状的统计及到2007年的预测,数据显示,在付费电视方面,卫星的数字化先行一步,订户数量领先于有线,而到2007年,有线的数字付费电视将与卫星持平甚至胜岀。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一直伴随着有线与卫星的较量。除了以上几个特点之外,R&TI仍然坚持去年报告中的观点,即认为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在数字化进程方面制定的时间表有过于匆忙之嫌,有可能会略微往后推迟。二、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总体情况2003年是我国广电系统的“网络发展年”,数字电视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产业化的核心业务,在经历了此前略显自由无序的发展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对其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与布局。在前两年技术试验的基础上,去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工作,初步建立了由数字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构成的有线数字电视新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和技术规范,批准开办了38套付费电视频道和8套数字广播节目,建立了49个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经过一年的探索,对数字化的认识更加深化,逐步由技术层面、业务层面、行业层面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更新了思想观念,调整了工作思路,探索了以丰富的节目和本地化、信息化服务带动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有线电视数字化之路。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及付费频道(率)的具体情况见下面的两个表格。表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