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老子·上善若水一、教学要求了解老子其人和《道德经》的思想文化价值。解读节选片段的深刻涵义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的处世哲学思想。朗读、品味、涵咏。二、学习要点1.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精神。2.《老子·上善若水》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生哲学理念。3.《老子·上善若水》中古老智慧的当代阐释。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踪。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其著作《老子》,也叫《道德经》,只有5000余字,却几乎涉及了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原因之所在。老子(BC571?—BC471?)西汉帛书《老子》残页廖名春著《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书影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书影老子出生地——太清宫传说中老子羽化升仙之处——老君台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1)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的观点。他把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一”就成了“道”的同义语。所以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三十九章》)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2)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对立又是互相转化的。他提出的“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五十八章》),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3)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这种消极无为的态度决定他对人生的看法,在老子看来,圣人应该是一个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守柔处下,少私寡欲,绝学弃智,完全处在自然状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保全自己的生命,无忧无虑,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4)他还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怪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强调,21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即“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把全人类文化提高到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老子·上善若水》朗读三、作品细读(1)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注释:(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这里老子以水的好处接近于“道”,又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争私利。(2)水善:善,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善于,长于。(3)处众人之所恶:“处”做“居”讲。所恶,所厌恶的地方。意指人事上众人不愿去处的事位。三、作品细读(2)(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注释:(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