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考与实践的探索——艺术学概论课程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启示张瑞麟一、艺术教育走出“象牙之塔”的呼唤往日的艺术教育,只能在艺术家的摇篮——各类艺术院校那些“天之骄子”绿瓦红墙的课堂上如天籁般地回响,只能在“艺术后备者”的“圈子”里游荡,普通的学子和大众是不可企及的,一直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追溯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她本来是出自大众,是大众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创造物,是与大众同生共存的。无论是欧洲史前洞穴壁画,还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都是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的大众“创造”。而艺术作为“学问”,开始走进深宫高墙,开始进入“象牙之塔”,离大众似越来越远。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层面发展到普及阶段,进而到大众层面。素质教育已经提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日程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美育,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普及,已经由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唤”,变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以至成了国家领导人都倍加关注的问题,明确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将艺术课程明确列入中小学各年级必修课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普通高校率先将“艺术学概论”“影视艺术”“书法艺术”等文学艺术类课程列入全校学生必选课程。事实是,此类课程开设伊始,就赢得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北京大学300多人的选修报名课上,学生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排起了长队,在大阶梯教师里,过道都站满了听课的学生;我们的多种媒体教材,一年之内就有20多所高校选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有小学教育、教育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将其列入限制选修课程,短短的两年,就有6万多各科类学生学习这门课;“艺术学概论”录像教材制作不久,就在教育部组织的优秀教师教育类优质课程评选中获得为数不多的几个“优质课程资源”之一;在2004年国家出版总署教育优秀音像制品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中央电大课程创新评比一等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将修订“艺术学概论”为“艺术通论”,并将其作为通识课程在全校各个专业陆续推广。不争的事实说明,艺术教育进入广大学生中,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当艺术从“象牙之塔”走出来,投入生养她的大地沃土和大众母亲怀抱时,得到了应有的温暖和盛情。师生们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异口同声地表示,“艺术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我们的人生路径”;“艺术使我们看到世界的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与艳丽多姿”,我们“追求人生的艺术,更追求艺术的人生”!二、艺术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汇合当今世界,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走闭关锁国、闭门造车、“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家碧玉的门户发展之路,已经被实践证明将会被历史的脚步甩得很远很远,以至终被淘汰出局——市场经济的白热化竞争就是这样无情理可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何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联合、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结合、最佳形式与良好内容的结合等等,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而艺术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汇合,就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大势的一个最佳选择,也是艺术教育走出“象牙之塔”,深入大众民间的聪慧抉择。作为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进行前无古人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对广大的受教育者进行艺术教育是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养成良好品格,培养爱家人、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的博爱意识等优良人格的最佳途径。这个设想一俟提出,立即得到学校领导、有关专家和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热情鼓励与倡导。北京大学艺术系彭吉象教授欣然应允作我们的印刷教材主编和音像教材主讲,很快修订了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生使用的文字主教材《艺术学概论》,本人配合文字主教材编写了《艺术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并与彭吉象教授一起制作了13讲网络课件和20讲录像教材,赢得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目前已有6万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有数十万的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利用VCD光盘和卫星电视以及印刷教材学习这门课程。学子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