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美)莫顿·亨特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字词积累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jièsŏngyūníngchuònàlínxúnjīngxuànyì训诫:小心翼翼:嶙峋:纳罕:炫目:啜泣:告诫、教导。形容人瘦削。惊奇、诧异。抽噎,抽抽搭搭地哭。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使眼睛昏花。默读文章、复述课文1、默读,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2、默读,把握故事情节结构。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4、故事情节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其起止分别是在哪?1、“我”爬悬崖时遇到哪些困难?2、“我”是怎样脱险的?1122A、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未爬)B、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跟着他们向上爬)C、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终于爬上石架)D、软弱地哀求。感到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伏在岩石上,上不去下不来)遇到的危险遇到的危险1122A、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听见)B、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C、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D、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E、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儿,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脱险的过程脱险的过程1122切切忌忌背背读读甲:复述“遇险”乙:复述“脱险”复述课文情节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小测•给加点字写出拼音。•凝视隐秘瞬间啜泣迂回目眩嶙峋课文分析•1、划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的作用。•2、根据文中的有关描写,分别概括“我”、“父亲”、“杰利”的个性特点。学法指导(必记):•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天气时令•2、渲染或悲或喜或热闹或冷清的气氛。•3、衬托人物或愉快或沮丧的心情。•4、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5、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等。如何分析人物的性格:1、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句子进行分析。2、直接抓住关键词。如“勇敢”、“胆小”、“软弱”。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问题分解开来,逐渐战胜每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获得成功。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问题一:“我”遇到了哪些困难?二:“我”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三:由此“我”得到了怎样的经验呢?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112233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