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音乐导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一首歌,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二、了解常识:1、谁来写题目?你还记得什么是词吗?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2知识很扎实,词牌沁园春是什么意思,看屏幕。沁园春是词牌名。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三、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2、具体说说上下阙各写了哪些景物或人物?看屏幕,这是刚才同学们找到的景物或人物,谁能现在不看书,把他们的修饰语填上!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再读诗歌,借助注释,把他译成现代汉语!(大多数同学描绘恰当!“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四、品读探究㈠学习上阕1、其实还是毛泽东的语言更有味道!我们先来看上阕,他是怎么来写北国雪景呢?请你找到你最佩服的句子品读,并写下20字短评。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没错,这种感觉不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你是否能读出这辽阔的北国雪景呢?)(引入背景介绍)②大河上下,顿时滔滔。(顿字不到位,谁来补充!就是这种速度的美!)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多么柔美而又壮烈的景象啊!请你读出这种感觉!)(你能用拟人的修辞写写华北平原吗?)2、我们伟大的领袖此时都望到了什么呢?谁能给大家读读?到比高即可!是啊,毛泽东的眼里没有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没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的眼里为什么是长城,是大河,是群山是高原?谁来说说这些景物有哪些含义?有思想的孩子!他们是自然伟力的结晶,是中华的象征,原来,毛泽东眼里是祖国大好河山,是天下!(屏幕看泽东的足迹)3我们还丢了一句,欲与天公试比高。(文中是句号,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号?变成问好读,省略号读,感叹号读!毛泽东说过:与天斗….比高的谁?毛泽东,不,是中华民族,是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作者为什么能看到雪后的妖娆呢,看屏幕,创作背景)㈡学习下阕⑶下阕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①“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哪些人可以用娇来称赞,比如?往往是环肥燕瘦沉鱼落雁,就是这样多娇的江山,让一代代英雄为之争斗?)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