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反思高中语文04这次授课内容是选修教材第五单元的《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是日本“白桦派”主要代表作家志贺直哉的作品,主要通过讲述清兵卫因葫芦与大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故事来表达追求个性自由的愿望,并控诉了大人因无知或不理解而扼杀孩子个性的现实。小说放在此单元,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来感受人物情感,通过研读冲突来感受情节“生发——突发——爆发”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一、自我评价这篇课文容易流于浅泛,我的想法是能引导学生议文解文,不满足于浅表阅读。我想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故事里的深刻内涵,特别是作者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仅仅是为了表达大人对孩子个性的扼杀,其实写到父亲砸碎葫芦那里就可以了,或者只写父亲一个对立人物形象就可以了,为什么作品还有那么多后续内容?为什么安插一个没有几句话的客人?作者的用意显然是丰富而深刻的,我们如果不在这里引导学生走向深处,这堂课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在设计时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和难点,想通过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学生彼此对话、老师和学生平等对话来实现。应该说,我觉得我是完成了自己的设计预想的。1、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我对本课设计的三个知识与能力目标里,经过学生的探讨,完成了其中的“理清情节”“品读细节”“感知情节的生发——突发——爆发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完成方式是以学生赏读交流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老师点评引导、交流共享为辅。2、突破了课堂的教学重难点,注重文本的朗读揣摩本课我确立了两个教学重点:①在于梳理情节,把握情节的双线之美;②品读细节,感知情节的摇摆、危机爆发等。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父亲、客人和教员对于表达丰富主题的不同代表意义。在授课中,我将梳理情节的内容分成双线梳理,使得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就能感受到情节上存在的冲突摇摆的特点,也为后文赏析课文作铺垫。在上课过程中,虽然学生由于对课文不熟悉,但经过学生合作、老师点评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感知了故事,对后面赏析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梳理情节时,我不拘泥与结论,而重在引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批注在课本相应位置,并互相交流,意在使学生能够再次熟悉课文。对于第二个重点中的赏析细节,我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让学生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使文本的地位得到凸显,学生也能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堂里,我们抓出了“想葫芦”这一节的四个“笑”、“看葫芦”里的五个“看”、“买葫芦”里的三个“跑”两个“喘着气”来赏析,让学生感受到在动作描写上的回环往复之美,而这也形成了文章情节的微波荡漾之美。对于第二个重点中的情节的“生发——突发——爆发”,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落实。对于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客人、教员的代表意义,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自主发现了父亲与清兵卫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望子成龙的担忧心理,认为清兵卫玩葫芦是玩物丧志;理解了客人与清兵卫的冲突在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而教员与清兵卫的冲突本质上在于价值观念的冲突。特别是对于教员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利用自己的丰富积累得到了解决,让我觉得借助学生力量来突破学生学习1的难点,很顺利。在这个环节里,我始终立足文本,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很快,展示了自己的阅读功底。3、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品读细节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齐读、分角色读、默读等方式,并适当地范读了一两句,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开始学生读父亲“很不高兴”的一句话,很随意,我说:“语言是有温度的,能不能读出温度出来?”学生立刻就领悟到了,而且读准了重音,更重要的是读出了不同人物的重音,我感觉我的点拨还是有效果的。4、点评尊重学生,注意发现亮点、提升认识在点评上,我有肯定,有延伸,有拓展,不强加观念给学生,发现学生观念有问题的时候,我平等对话,共享交流,学生反应很积极。5、板书符合课文内容,图文结合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情节、矛盾冲突和主题,我将三者融入了板书之中,以象征清兵卫个性追求的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