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1、编制目的2、编制主要依据第二章、工程概况:1、基坑支护概况、基坑地貌、周边环境、地质构造及土层特征2、基坑支护工程设计说明第三章、施工准备工作第四章、施工顺序第五章、主要分项工程施工工艺1、预应力管桩施工2、双轴水泥搅拌桩施工3、旋喷锚桩施工4、基础土方施工5、基坑喷锚施工6、轻型井点降水施工第六章、其他施工动技术要点1、定位桩控制点的设置及保护2、基坑内挖土道路及加固3、工程桩、围护桩、降水井点保护4、车辆冲洗池及沉淀池设置5护栏与逃生通道的设置第七章、节能措施第八章、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1、安全生产措施2、文明安全措施3、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措施第九章、施工监测及应急措施1、施工监测2、应急措施第十章、季节性施工措施第一章编制依据一、编制目的本土方开挖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对本工程的基坑支护、土方开挖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对施工组织的管理进行指导,以确保优质、安全地完成各道工序,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二、编制主要依据1、xx市xxxx有限公司提供支护设计图纸;2、本工程土建施工图;3、xx市xx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4、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01);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8、《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2);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1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1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支护桩》苏G/T20-2010;1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1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9、xx市现行的有关技术规程和制度;20、本公司现行的有关技术规程和制度;第二章工程概况一、基坑支护概况本工程设地下室一层,设计地面标高±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30m,周边地面标高约为-0.500m,基坑开挖底标高为-5.50~-6.00m,开挖深度约为5.0~5.5m。局部电梯井、集水坑开挖底标高为-7.3~-7.4m,开挖深度约为6.8~6.9m。二、基坑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地质构造及土层特征:1.地形地貌:原地貌单元上属xx南岸冲湖积平原,原为居民区,表面为人工素填土及杂填土,场地较为平坦。2.周边环境:建筑物东侧为xx路及xx小区,南侧西侧为xx路及xx小区居民楼,北侧为红十字血站已建办公楼。距离建筑物较近。3.地质构造: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场地地表为杂填土和人工素土,第二层为粉质粘土夹粉土,第三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具体详见地质勘察报告。三、基坑支护工程设计说明1、支护结构体系:本工程基坑围护设计采用:放坡+锚杆+双轴水泥搅拌桩、双轴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预应力锚桩的支护结构形式。2、剖面简介:A-B剖面为南侧:采用放坡+锚杆+双轴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预应力旋喷锚桩支护,分为一级放坡,上坡坡度为1:1,中间平台宽3m位置为▽-2.5m。坡面、平台80mm厚C20砼护坡,层面位置挂6.5钢筋网@200×200mm,坡面锚杆间距Ф16@1200×1200m深度为1500mm,锚杆位置▽-0.5~-2.5m;旋喷锚桩两道位置分别为▽-2.8、▽-4.6m。B-C剖面为东南角:采用放坡+锚杆+双轴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预应力旋喷锚桩支护,分为二级放坡,上坡坡度为1:1,上平台宽3m位置为▽-2.5m,下坡坡度为1:1.3左右,随地下室坡道位置变化,坡面标高为▽-3.0~-4.7m,坡面、平台80mm厚C20砼护坡,层面位置挂6.5钢筋网@200×200mm,坡面锚杆间距Ф16@1200×1200m深度为1500mm,锚杆位置▽-0.5~-2.5m、▽-3.0~-4.7m。旋喷锚桩位置在自然地坪下-2.8m位置设置一道旋喷锚桩。下坡平台位置轻型井点降水。C-D、E-A剖面:采用放坡+锚杆+双轴水泥搅拌桩,分为二级放坡,上坡坡度为1:1.2深度为▽-0.5~-2.5m,下坡度为1:1.4,深度为▽-2.5~-6.0m中间平台宽度为1m,坡面及平台位置80mm厚C20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