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先生与狼》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朱阁的xxx,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东郭先生与狼》,《东郭先生与狼》选自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文中描写战国时期赵简子打狼于中山,有一条狼被追逐甚急,恰巧遇到了东郭先生,狼就乞求庇护而得以活命。但危险一过,狼就露出凶恶的本性,竟想吃掉东郭先生。作品在刻画狼的忘恩负义、凶残本性时,也塑造了东郭先生迂腐懦弱、滥施仁慈的人物性格。教学这篇课文,我欲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2.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寓意,提高学生文化品位。3.通过比较不同文章,能找出异同点,并能口述故事在教学中,教学重难点分别是:教学重点:1.通过比较不同文章,能找出异同点。2.比较狼在寓言中的形象。教学难点:领悟寓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列举有关狼的成语,体会狼的形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二.作者及作品简介《中山狼传》与作者马中锡《中山狼传》是很多人非常熟悉、且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一篇寓言体小说。这篇寓言,在明代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可算是上乘之作,它写成不久,即被改编为杂剧上演,至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马中锡(约1446―约1512),字天禄,号东田,河北人。明成化11年(1475)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因屡次上书揭发万贵妃之弟万通与太监汪直横行不法而两受杖责,九年不得升迁。正德元年(1506)任兵部侍郎,又因得罪太监刘瑾而下狱,削职为民。刘瑾伏诛后复出,任大同巡抚。正德六年因镇压农民起义“不力”,被朝廷以“纵贼”罪名下狱,死于狱中。马中锡工散文,卓然自立,长于寓言,以《中山狼传》最有影响。今存其子马师言所编《东田漫稿》6卷和清康熙时乡人贾棠所刊《别本东田集》15卷。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圈划文中疑难词语作揖退避亲戚斧锯信奉仁慈屠宰张牙舞爪手杖愚蠢信奉:①信仰崇奉。②相信并奉行。仁慈:仁爱和慈善。周旋:①回旋,盘旋。②交际应酬。③与敌人较量。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仙风道骨:指具有神仙一样的风姿。刻毒:尖刻恶毒。2.概括故事情节文中描写战国时期赵简子打狼于中山,有一条狼被追逐甚急,恰巧遇到了东郭先生,狼就乞求庇护而得以活命。但危险一过,狼就露出凶恶的本性,竟想吃掉东郭先生。后在一位老人的帮助下,又把狼骗回布袋,狼一回到布袋,就被老人和东郭先生宰了。作品在刻画狼的忘恩负义、凶残本性时,也塑造了东郭先生迂腐懦弱、滥施仁慈的人物性格。3.评价东郭先生、中山狼和老人的形象。寓言中的东郭,即是现实中那些善良却认不清事物本质不能自保的好心人;寓言中的狼,是那些恩将仇报、自作聪明的恶人。而那个老人,则是一个真正聪明,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智者,是我们犯傻后老天派来相助的贵人。四.比较探究:《东郭先生与狼》和《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东郭先生与狼》与《渔夫的故事》这两则中外著名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的极其相似之处,两则故事各自寄寓的主要道理:第一点:《东郭先生与狼》的主要批判对象是东郭先生,批判其不分敌我任意施舍同情,尤其是批判东郭先生已知悉忘恩负义者的真面目后,还对这种忘恩负义之徒施舍怜悯的迂腐愚蠢的“仁慈”。第二点:《东郭先生与狼》与《渔夫的故事》的极相似之处为两点:第一,主人公所面对的都是忘恩负义之徒——这可能是善良的人们所认为最可恨的小人,认为是凶残的敌人中最卑鄙的一类。第二,克敌制胜之法如出一辙。都不与敌手正面冲突(如不说你不该杀我、吃我),造成敌手麻痹大意。都是以“我不相信”这类表面上顺从或支持敌手(即言外之意是,只要我相信了,就由你处置)的暗藏圈套把敌手引回其原先所处的“困境”。都是利用了敌手的愚蠢和疏漏。中山狼是不知道回到布袋就进入了困境,魔鬼是一时忘记了胆瓶曾是他的受难所。这样的疏忽和愚蠢,如果不是在寓言和民间故事中,人们会觉得难以置信。它的普遍意义就是渔夫说的,我是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战胜他的妖气。要战胜一时占有优势的邪恶势力,关键是充分发挥智慧,在智力上胜过他,包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