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南漳县第二中学李明远刘文俊陈旺权赵传军【课程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必修模块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其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对海尔集团个人收入方式的特殊性,更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他们在这种好奇心理的支配下正在尝试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教学重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教学方法】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社会再生产的四个过程是什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出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学习新课:(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情境1:“建国以来,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上经历了相当的变迁。”(第1页共3页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教师提出问题:从分配制度的变迁中看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我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完善我们的分配制度情境2:展示PPT课件“有关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分配制度的介绍”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现阶段分配制度”的阐述。情境3:展示PPT课件教师提出问题: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情境4:“分配制度与海尔集团的发展”(实录:ppt课件共5张幻灯片。在课件中,采用了、三个个案、1张名人图片,以及相关教材的整合原理,重点介绍“按劳分配为主体”。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理解,“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的道理,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清晰具体,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设置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分配制度”必须了解和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归纳总结出“按劳分配的含义、性质、范围”。3、合作探究:(1)目前我国的公有制经济,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中,应该实行哪种分配方式?说出你的答案,并陈述理由。(2)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在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两种方式中,哪一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说出你的答案,并陈述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按劳分配的原因(前提条件、物质基础和直接原因)。情境5:透过海尔分配看按劳分配的意义(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技能;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师提问:按劳分配如此重要,那么它在我国分配中地位如何?教师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