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爱读童话,能初步读懂童话,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图文并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习,爱上语文。教学目标:1.认识愿、浅等12个生字、其中“没”是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2.懂得课文蕴含的道理。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圈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试着组两个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启发质疑1.出示谜语,如:有一只没头没心的鸟。(动物名称)。接着出示小马图,把图片贴在黑板上,问:谁能有礼貌的和小马打个招呼?打过招呼,我们就和小马成为好朋友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即揭示课题板书《小马过河》。齐读课题。2.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马吗?(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怎样过河?结果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读通句子。3.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课前学习情况。(1)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多音字“没”。三、以读代讲,品文析句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坊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要是把磨坊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过渡:小马可真懂事呀!他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本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2.默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如何?集体强化,梳理课文脉络: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两次)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三至五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8自然段)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趟了过去。3.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小组内练习:口头填空。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的情况,然后写老马(),最后写小马()。〈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并训练学生由句组段的说话能力。〉四、研读课文,解疑感悟过渡: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为什么没有过河呢?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一)教师配乐朗读,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激起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二)课件出示小组学习要求:(1)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想的?(2)同时一条河,老牛和松鼠说的一样吗?用“————”画出牛伯伯和松鼠说的话,在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出示要求后教师首先要指示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刚刚开始练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往往将读与思考脱节。学生自主学习后,分小组讨论。A.解决第一个问题:1、师: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读出“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的句子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的简笔画)2、小马高高兴兴的往磨坊跑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你们想象一下,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为难)3、请你用为难的语气把此时小马心里的想法读给你的同桌听。B.解决第二个问题:1、同是一条河,老牛和松鼠说的一样吗?(1)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分别出示两种动物图片及它们所说的话。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松树认真地说:“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儿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引出矛盾,为下文作铺垫和过渡。(2)如果你就是老牛,如果你就是松鼠,你会用什么语气对小马说话?(老牛说的话要读得轻松,慢条斯理,松鼠说的话要读出急切、认真的语气。)自己把这两种动物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3)师生分角色带上头饰共同表演。师: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