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普安小学李艳萍书,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读书,就是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人类数千年成就,使孩子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成为令人瞩目的成功者。有人曾做过统计,发现正常人9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阅读。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乐于阅读,善于阅读正是成功者的重要品质。因此,如何进行小学生阅读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阅读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有效途径的探索。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阅读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方法。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要改善孩子的阅读情况,可以运用“三到”的原理。以孩子的“口到”带“眼到”、“心到”。也就是说,在训练孩子阅读能力时,遵循从出声的阅读到无声的读这样一个不断内化的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用出声的朗读克服“眼睛串行”、“心神涣散”的情况。要时刻注意引导孩子及时从有声转化到无声阅读阶段,此时边看边思考尤为重要。在读的过程中,适时地插问,或事先确定阅读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眼到、心到,从而保证无声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