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高考)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渔家傲渔家傲范仲淹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征夫泪。【注释】【注释】①①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因此而得名。②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1.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上阙写出边塞秋天之景:南飞的雁儿头也不回地走了,塞上特有的边声——西风的呼啸、驼马的嘶叫、兵士的吟唱,衬上悲凉的号角,渲染出严凝肃杀(荒芜凄凉)的气氛。四面耸立的高山,山脚横着茫茫的烟雾,太阳沉落,只剩一座孤城,城门紧闭。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2.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33.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四字??44.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