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种植屋面技术与市场研讨会内容摘要4月23日,刘志坚会长受邀出席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种植屋面技术分会年会及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暨第七届种植屋面技术与市场研讨会。本次会议集聚了国内从事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的专家,各自代表他们不同的研究领域,就当前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案例向大会作了精彩的报告。同行参会的还有长沙奥克拉涂料有限公司周岳阳总经理。以下对会议内容进行了节选,供大家参考。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和实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克白副总工程师)1.海绵城市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上强调: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制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15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批试点16城市名单正式确定;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将于今年4月份启动。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水质净化—系统治理五个部分。源头控制主要通过屋顶绿化、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来实现;过程控制:雨水在输送过程中进一步滞蓄和入渗,从而进一步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降低排水强度,降低减小市政排水设施的规模。过程控制一般通过植草沟、渗排水管(沟)等措施来实现;末端控制:在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打不到控制目标的情况下,在雨水管网的末端通过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和利用天然河道、池塘设施来最终达到控制要求。雨水调蓄设施通常词用混凝土结构或模块拼装形式;水质净化:就是通过初期雨水弃流、截污、自然净化、雨污分流来实现;系统治理。3.建设管理程序立项—报规—施工图审查—颁发规划建设许可证—竣工验收。立项: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对建设工程的雨水控制与利用进行专题研究,并在报告书设专节说明。报规: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应先编制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再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图设计图纸应有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内容与图纸。审查专业主要是建筑专业和给排水专业。规划建设许可证:设计通过专项审查后颁发。竣工验收: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纳入总体验收当中。验收完毕后,应对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进行不少于1个雨季的运行监测记录。二、立体绿化与低冲击开发建设(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朱纯博士)1.立体绿化和低冲击的概念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20世纪90年代末由美国提出的关于暴雨管理的心理念,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减少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使开发区域尽可能接近开发前的水文状态,是一种生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办法。低冲击理念:绿地开发前后的影响最低,资源利用最大。强调尊重、结合、保护自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低冲击技术应用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统筹考虑,实施资源利用工程。比如:收集屋面、庭院的雨水泳衣供给观赏水景、绿地灌溉、冲洗路面等;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地貌条件、本土景观,因地制宜选择整合应用,形成不违背绿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绿色基础设施。2.国内外LID技术应用现状比较:国外:场地保护性设计、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评估方法等方面研究较为成熟;国内:起步探索阶段,加强“应用技术模式、技术集成和评估系统,低冲击影响技术与城市景观的融合”等方面的探讨和项目实施。国内需要加强:1)意识转型:非常重要,从规划设计开始,低冲击概念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养护管理全过程。2)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有限的用地范围,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骚干扰的绿化模式,充分利用原有的水、植被地形地貌等资源,取得最科学合理的生态效益。3)地形塑造,尊重原貌4)利用植物资源: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利用乡土植物品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