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系列知识之十八:谈谈会议讲话稿间的协调照应附件:相关文件:一个乐队有多种乐器演奏,有吹唢呐的,有拉二胡的,有弹琴的等等,只有把它们科学地组合在一起,互相照应,紧密配合,才能演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开会也是一样,一场会议往往有几个人讲话,有致辞的,有作工作报告的,有大会发言的,还有领导作指示的等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讲话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员,能否更好地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讲话稿自身的质量,而且取决于讲话稿间的照应与配合。只有相互协调照应,做到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才能提高会议讲话的整体效益。一、顾全大局,不各自为政一个会议,不管有多少人讲话,都要围绕会议的主题,用一个声音讲话,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也不能云里雾里扯得太远。如果把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比喻成碉堡,那么十八般武器都要对准这个碉堡,集中火力才能把碉堡攻下来。党和政府的会议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讨论会,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统一的认识。当然,对于一些具体问题难免会有分歧,最好在会前通过研究和讨论取得一致,不要把分歧写到讲话稿里。如果一个讲东,一个讲西,就会让人无所适从,不利于会议精神的贯彻和工作的开展。会议讲话稿之间的相互照应和配合,还表现在篇幅上。讲话稿可以有长有短,但要以短为主。工作报告涵盖的内容多,可以长一些,其他讲话都不宜过长。现在有的人讲话太长,动辄几十页,扬扬数万言,有的甚至比工作报告还长。由于讲话啰嗦、冗长,把有用的东西淹没在无用的大话、空话之中,不仅降低了讲话的质量,挤占了别人的讲话时间,也给传达贯彻带来麻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方法问题。有人认为讲话越长分量越重,发挥的作用越大。其实这是误解。讲话分量的轻重、作用的大小,不在长短,主要看是否讲在点子上,是否解决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开《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里面的文章大多数都不长,有些只有几百字,但都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不朽之作。相反,有的人东拉西扯,讲了一大堆空话、大话、没用的话,是对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讲长话还和口子开得太大有关,口子大,铺的摊子就大,否则说不清楚。记得有一年自治区有关部门召开一个重要的学术讨论会,邀请了一位领导去讲话,本来用较小的篇幅讲一讲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再提几点要求就可以了,结果秘书起草成了全面论述稳定与发展的大文章。涵盖的内容可以写一本书,领导看了很不满意,稿件只好推倒重来。因此,要把稿子写得短一些,精干一些,一定要把选题的功夫做足。二、勇于创新,不千人一面一个会议几个人讲话,要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的和谐统一,这并不是叫大家都讲一样的话,搞观点、结构和语言上的重复。虽然大家都要围绕会议主题讲话,但讲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语言风格也应不同。现在的情况是,有的人缺乏创新精神,喜欢吃人家嚼过的馍,重复人家说过的话。有的单位开会,几位领导讲话,一样的角度,一样的内容,一样的语言,给人千人一面之感。这样的讲话稿写起来浪费笔墨,听起来浪费时间。这种令人生厌的文风在“文革”时期尤甚,那时写文章怕人家抓小辫,为了保险,只好抄来抄去,很多文章通篇都是毛主席语录。现在写文章,不再有被人抓辫子的担心,但坏的文风还在。有的图省事,想吃“现成饭”,叫他写篇讲话稿,不是开动脑筋写出新意,而是忙着网上下载、文件上复印,你抄我,我抄你,写出的稿子都是似曾相识的老面孔。我们读毛主席的文章,里面很少引用马克思、列宁的话,邓小平同志的文章也很少讲毛主席怎么说,他们都善于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写稿子需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好思想、好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要经过融会贯通、消化吸收再写稿子里,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讲话稿的新意从哪来?靠抄不行,关起门来苦思冥想也不行。“新”从实践中来,从基层中来,从群众中来。撰写讲话稿,特别是为大型会议撰写讲话稿,最好先深入下去,下功夫搞好调查研究,把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搞清楚,把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思想、好经验、好办法集中起来,并经过认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