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中市红色精神传承情况的研究建筑环境专业07-1班潘虹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在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无不闪耀着革命先烈、民族英灵的红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无数英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指引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开拓未来。我的家乡,四川省巴中市,曾经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这里是红军的故里,这里诞生了伟大的红军精神。在中国新纪元的今天,这种精神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在经济建设的今天,这种精神得以怎样的面貌传承?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展了这次调研,同时深入了解红色精神在过往的60年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1.调研的目的、意义、取样方式及具体样本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经历1997年的特大洪灾,2004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雪灾、地震和金融危机,2009年的新疆7.一五事件。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进行物质建设的同时也时刻考验着我们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时刻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激励我们坚毅前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除了铭记历史、歌颂历史,更应该把这种无数英烈所留下的红色精神以融入时代的方式传承下去,把这种国魂汲取为个人精神,为己所用,与时俱进。我的爷爷曾经是人民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获得过特等功;我的父亲曾经是解放军,参加过越南保卫战,获得过三等功。通过我爷爷这一代人(70岁以上)、我父亲这一代人(40~60多岁)、我这一代的人(20~30多岁)、现在的青少年(10~20岁)四个年龄段的人的访谈,了解经历不同时代浪潮的人对红色精神的理解;通过对相同年龄段不同环境(学历、贫富、职业)下的人对红色精神态度的对比,表现出红色精神所呈现的不同面貌;通过实地观察、个人生活经历及信息的收集,透视出红色精神的传承情况,展现家乡的巨大变化。2.调研过程此次调研为期两周,8月6日到8日为准备工作,内容包括上网搜集资料、购买借阅报刊、确定访问对象、准备访谈内容、了解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和理解红色精神内涵等。8月9日到一五日,对访谈对象分情况采用电话、QQ或亲自拜访的方式。8月16日到19日,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分析现象并完成论文。3.调研所获资料(1)访谈记录资料此次访谈共20人,四个年龄段分别5人。由于文化层次不同,从中选取了个别代表性的访谈记录,或将其整合。整理如下:老一辈的军人说:“在艰苦的战斗征途中,面对敌人,我们之所以舍生忘死,面对恶劣环境,我们之所以不屈不挠,就是因为有革命的信仰在支撑着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红军有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53岁的农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前不敢奢望什么,只求糊口,过着简单而辛苦的生活,但现在却想越来越好。农民苦,农民工苦,但为了让生活更好些,这些苦不算什么。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会给我们带来文化,会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30岁的政府公职人员说:“学习红色精神,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7岁的已经工作的人说:“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就要培养继承艰苦奋斗的品质,扎扎实实工作,为自己的目标任劳任怨。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大学生说:“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就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创新勇气,提高创新能力,把创新的精神体现到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小学生说:“红色精神是像课本里学习过的英雄人物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焦裕禄那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做祖国最需要的人。”(2)查阅获取资料红色精神:“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粉碎围剿”的井冈山精神,“爬雪山、过草地、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抵抗封锁”的南泥湾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开展大生产”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团结协作、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