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参与教育改革发展思考一、民众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前提民众参与教育改革是一场持续的、结构性的整体变革,要想提高变革的力度和效度,其需具备一定的实践前提。这个前提包括民众参与教育改革是什么、为什么和需要什么三个问题。(一)民众参与教育改革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科给予了不同的解读。政治学强调的是公民参与,是“公民透过参与的行为所表现的公民资格、权利与义务”[1]。公民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自觉自愿地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2]。社会学的理解是“任何相关的民众(个人或团体)所采取的对政府决策、计划等能够产生影响的具体行动”[3];教育学研究的则是学生参与、教师参与、家长参与和专家咨询。同样,管理学、经济学也有不同的解读。本文采用跨学科的理解,将上述理解统称为民众参与。所以,笔者将民众参与解释为:具有教育参与意愿和能力的行为主体利用相应的平台和手段,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理想、诉求和主张而进行的影响教育改革的诸种行为总和。这里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所有的对教育改革活动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人和团体。通常情况下,参与教育改革的主体可分为组织形态的团体(如各种教育公益组织、教育学术组织、教育基金会、家长委员会、媒体团队等)和非组织形态的个体。这里的平台、手段和行为总和既有各种组织机构、运作项目、交流形式,还有文本形态的各种研究报告、政策咨询、教育提案与建议书信、教育申诉与投诉、教育论坛及bbs回贴,也可以有非文本形态的教育言论、行为;既可以在实体空间里存在,也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以舆情的形态存在;既可以是理性的意见表达,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既可以是影响教育改革的正能量,也可能是制约教育改革的潜规则。(二)民众为什么要参与教育改革,即其行为意图有哪些第1页共7页民众参与教育改革的意图大体有以下五种。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如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办学、近代陶行知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运动、当下大量教育公益组织参与教育志愿活动等,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将教育作为一项志业来投入全部身心。二是为了完成本职工作而必须进行的思考与行动,如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工作、学习,尽管非常平常,但却是一种实实在在对教育改革的参与,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局内人。三是实现自己的一些主张和想法,如介于专业的教育研究者和日常百姓之间的不少媒体人、教育评论家,对教育时事发表意见、见解、批评等,其目的在于传播智者的思想,表达对教育的批判,放大百姓的声音。四是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各种教育产业集团、辅导机构等。五是随性地情绪宣泄或无意识地旁观及议论。来自基层民众的教育争论,教育投诉,教育建议,教育信访,教育行政申请、复议和诉讼则是为了维护或谋求自身权益不被损害或者在利益博弈中实现诉求最大化。其中某些观点就形成了教育舆情,这种舆情可以快速聚焦,形成问题,甚至上升为教育政策议题,也可能只是过眼烟云,有时也就是老百姓对教育的一些牢骚,只是一种心理宣泄。(三)民众参与教育改革需要什么,即其行动依据有哪些民众参与教育改革的行动依据包括三方面:一是其生存的土壤和氛围;二是自身的意愿与能力;三是政策和法律的引导、支持与规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众参与教育改革的土壤已经形成。最早以希望工程为发韧到国外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ngo)进驻我国后开展系列性的教育公益活动,再到民间志愿者西部助学、解决贫困地区爱心公益午餐、宁波等地形成的民间教育议事会及温州等地的教育融资;从街头巷议到网络舆情与微博问政,再到国务院和教育部主动向网民及公众征询意见;从社会力量办学到民办学校的蓬勃发展。我国民众参与教育改革已逐步由点到面,再到整体,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从一些常规的参与发展到常规与非常规、正规与非正规混合式参与。可以说,民众参与教育改革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特别是近两年,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运第2页共7页用,降低了民众参与教育改革的门槛,每个人都能根据...